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四川地貌及植被类型
四川省坐落在中国西南腹地,位于东经97 °21'~108°33'和北纬26 °03'~34°19'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四川全省地貌可分为平原区、丘陵区、高原区、山地区(四川植被协作组,1980);大致以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西高东低。四川西部多为高山高原及山地,是横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体海拔多在3000m以上;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海拔多在500~2000m。东部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为高原山地气候区,气候类型多样,有从南亚热带到亚寒带的垂直变化。四川复杂的地貌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导致植被类型也较为多样,不仅有水平性的变化,还有垂直性的变化。总体来说,四川省内野生食用菌主产区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四川植被协作组,1980):①常绿阔叶林。主要指分布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西南攀西地区(攀枝花、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山毛榉科(Fagaceae)和樟科(Lauraceae)等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川西南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可达海拔2800m,是四川常绿阔叶林中分布海拔*高的类型。②落叶阔叶林。在四川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盆地、盆地边缘山地,川西南山地、川西北以高山峡谷及部分山原地区。低、中山落叶阔叶林主要以栎类(Quercus)、水青冈(Fagus)、桤木(Alus)等落叶乔木为主,而亚高山落叶阔叶林以桦树(Betula)和杨树(Populus)为主。③常绿针叶林。低山常绿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主,四川东部广泛分布,是川东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中山常绿针叶林主要指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云南松林广泛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华山松林广泛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北部,但通常比较零散,少有大面积森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主要指分布在川西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区以云杉(Picea)林和冷杉(Abies)林为主的暗针叶林;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在川西地区分布也较广泛,是川西山原和峡谷地区常绿针叶林垂直带内阳坡上的典型植被,在乡城、稻城、得荣、巴塘、理塘等地分布面积尤其较大。④硬叶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和川西山原地区,包括了高山栎类林和杜鹃林,其中以高山栎林*为典型,从海拔2000多米的干旱河谷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区都能生长,在川西是除亚高山针叶林外分布面积*广的一种植被类型。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也可见大面积的以黄背栎为主的硬叶常绿阔叶林。⑤高山草甸。甘孜州石渠县、色达县以高山草甸为主,非常典型,平均海拔4000m以上;若尔盖县、红原县、甘孜县、阿坝县等地也有大面积高山草甸。除上述几种植被类型外,还有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过渡类型。
第二节四川大型真菌资源概况
大型真菌是指菌物中形成可肉眼识别和徒手采摘的一类真菌,泛指广义上的蘑菇或蕈菌,大多数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大型真菌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戴玉成和杨祝良,2008;戴玉成等,2010;李玉等,2015)。
四川大型真菌的科学研究应该始于国外传教士在川内采集标本。但有关四川野生食药用菌的记载可追溯至宋代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关于松茸的记载(袁明生和孙佩琼,1995);而四川通江的野生银耳也早在清朝时期多作为贡品进献给达官贵人,价格昂贵。自20世纪以来,我国已有许多研究人员对四川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早期(20世纪30年代)包括著名真菌学家邓叔群先生、周宗璜先生、裘维藩先生,等等。20世纪70年代后,臧穆先生等先后对四川多地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了大量的标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众多分类学者包括一些至今活跃在大型真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四川丰富和独特的真菌资源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这一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尤其是四川横断山区的真菌,并基于这些标本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新记录种。有关四川大型真菌研究,国内学者先后出版了《川西地区大型经济真菌》《四川蕈菌》《四川省甘孜州菌类志》《四川盆地蕈菌图志》等区域性著作,报道了四川境内大型真菌1000余种,其中食药用真菌500余种(戴贤才等,1994;贺新生,2011;应建浙,1994;应建浙和臧穆,1994;袁明生和孙佩琼,1995;臧穆等,1996)。这些著作的问世,让我们对四川食药用菌多样性丰富程度有了一定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袁明生、孙佩琼夫妇历时十余年对四川三州地区40多个县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出版的《四川蕈菌》揭示了四川丰富的蕈菌资源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和了解四川蕈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广大同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材料。但由于当时研究方法、设备及资料所限,在这些著作中鉴定结果难免存在一些偏差。
第三节四川野生食药用菌资源
大型真菌中有较多种类都可食用,据历史记载,我国民间早在几千年前就利用蘑菇作为食物或药物。我国食药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Wu等(2019)统计,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1020种,药用菌692种,但这些食药用菌中,也有一部分物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毒性。四川是国内菌物资源*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地民众也有采食野生菌的习惯,在许多野生菌主产区,售卖野生菌是当地民众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四川各地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子囊菌(Ascomycetes):四川市场上售卖的子囊菌主要包括虫草、块菌和羊肚菌几类,种类较丰富,本书中介绍了其中较为重要的16个物种。
伞菌( Agarics):子实体有菌盖、典型菌褶和菌柄的蘑菇,较为重要的食用类群有口蘑属Tricholoma、蚁巢伞属Termitomyces、红菇属Russula和乳菇类等等。蚁巢伞属种类是凉山州*重要的野生食用类群之一,书中记载的6种蚁巢伞主要是依据形态学的鉴定结果,基于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市场上售卖的蚁巢伞远不止这些。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各地市场上丝膜菌Cortinarius售卖量较大,但其中有一部分难以准确鉴定,并未记载在本书中。本书中记载了四川市场上售卖的82个伞菌物种。
鸡油菌(Chanterelles):鸡油菌形态上与伞菌相似,但其子实层体并非典型的菌褶状,而是呈褶皱、脉纹或光滑。四川市场上售卖的鸡油菌类包括了鸡油菌属 Cantharellus、钉菇属Gomphus和喇叭菌属Craterellus物种。本书中记载了8种。
牛肝菌(Boletes):牛肝菌子实体看起来也与伞菌相似,但其子实层体呈孔状而非菌褶(褶孔牛肝菌属 Phylloporus除外),孢子产生于菌管内表面。这个类群中很多物种曾经都被置于牛肝菌属 Boletus中,但近些年来,基于形态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牛肝菌类的分类系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国内外众多学者新建了很多属,发表了很多新种,也将此前置于Boletus的一些物种重新进行了描述或组合。牛肝菌在四川多地市场上都很常见,尤其是攀西地区,种类异常丰富。本书记载了四川市场上可食用的牛肝菌29种。
珊瑚菌( Coral Fungi):子实体呈珊瑚状,分枝多,产孢于子实体表面。该类真菌在市场上较常见,种类也较多,但因对该类真菌鉴定较为困难,本书中仅记录了5个市场上极为常见的物种。
胶质菌(Jelly Fungi):子实体胶质,一般在干燥时脱水,而吸水后恢复。四川市场上胶质状的野生食用菌主要指黑木耳。市场也有极少量野生金耳售卖,但只是极偶尔见到,并未包括在本书中。
腹菌(Gasteroid Fungi):子实体近球形,孢子产生于子实体内部而非外表面。四川市场上食用的腹菌主要有松毛蛋须腹菌、云南硬皮马勃和豆马勃。
多孔菌(Polyporoid Fungi):子实体大多质地较韧,子实层体孔状。本书中记载了四川市场上售卖的9个多孔菌物种。此外,幼嫩的桦剥管菌在市场上也偶尔可见,但并未包括在本书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