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诞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助力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一个整体,从客观必然性(生产劳动)和主观条件性(雇佣劳动)的角度来谈论劳动,一方面肯定劳动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否定劳动的满足需要。前者指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分析,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认清了现实,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1. 劳动与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方面,劳动与人的历史密不可分。劳动首先是人的本质活动,这种活动是自由的、自愿的,它还是人们能够存在的方式,人的历史就是劳动造就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说明历史的前提是说明人,而说明人的前提是对人的本质作出规定。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抓住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在人与劳动的关系中,正是由于劳动,人才成其为人。“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劳动与社会的历史浑然一体。一部劳动史就是一部社会史。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社会历史的核心和基础。“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既不是国民经济学所认为的是财富的来源且是唯一的来源,也不是维持生命之需的手段,而是他后来在论述共产主义时所阐述的——人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将劳动提升到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存在物)的地位和高度,区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中实现着祛魅和超越,并把劳动看作人类创造历史的推动力,由此推导出:劳动创造了历史。这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有机统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不仅赋
予了劳动的承担者——人以主体地位,还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这一存在论上关注了社会现实问题,最终据此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成熟。
2. 劳动与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切入和批判国民经济学要害的关键点,也是他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生产劳动,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列宁多次谈到马克思的著作《剩余价值理论》,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广泛加以利用。剩余价值理论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存、知识教育、技能培养等费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预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诞生,是人类劳动学说史上的一座丰碑,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创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针对劳动现象的海量哲学性论述。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围绕着劳动问题展开的。劳动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又是它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人类三大基本关系问题,在自然—人—社会这一范畴链中,劳动是这三大基本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自己形成的“新派别”,“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导 论 新时代劳动观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劳动观的思想内核 004
第二节 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贡献 015
第三节 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基础 021
第四节 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指引 031
第一章 新时代劳动观理论溯源
第一节 新时代劳动观的经济学、哲学起源 04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046
第三节 列宁的劳动思想 05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 061
第二章 新时代劳动观的历史维度:历史嬗变中的劳动审视
第一节 新时代劳动观的历史考察 072
第二节 劳动塑造了治国理政的人民立场 079
第三节 劳动为党的“依靠”方针提供了理论支撑 084
第四节 劳动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089
第三章 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维度:价值创造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特质
第一节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095
第二节 “三大精神”标定了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103
第三节 发挥劳动的价值引领作用 109
第四章 新时代劳动观的正义维度:劳动世界的公平法则
第一节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124
第二节 追求公平就业 128
第三节 共享劳动成果 138
第四节 实现社保全覆盖 147
第五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53
第五章 新时代劳动观的幸福维度:本质属性的自然回归
第一节 幸福劳动的本质属性 162
第二节 幸福劳动的基本特征 168
第三节 幸福劳动与劳动幸福 173
第四节 幸福劳动的“不幸”之痛 179
第五节 迈向幸福劳动 184
第六章 新时代劳动观的教育维度:先天功能的激活重塑
第一节 教育必须和劳动相结合 196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本位回归 202
第三节 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212
第七章 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维度:自我确证的起点与终极
第一节 劳动实践的哲学精神 221
第二节 辛勤劳动创造价值 224
第三节 大力倡导诚实劳动 231
第四节 热情拥抱创造性劳动 236
结 语 新时代劳动观指引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255
后 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