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震及其危害
1.1 地震
1.2 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1.3 20世纪我国的地震损失
1.4 我国的地震灾害分布
1.5 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几次大地震
1.6 现有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比例
第二章 地震损失分析模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2.1 地震损失
2.2 地震损失分析框架
2.3 地震损失分析的数学模型
2.4 地震危险性分析
第三章 地震动特性及结构地震反应
3.1 表示地震动特性的物理量
3.2 地震记录的谱特征
3.3 三联反应谱和非线性反应谱
3.4 建筑物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3.5 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6 具有三对角线矩阵系数的方程的特殊解法
3.7 弹性区到塑性区再返回弹性区中间拐点处理
3.8 多层建筑地震弹塑性反应特征
3.9 非线性地震反应的静力方法
3.10 结构自振周期
第四章 地震设防标准与建筑物地震安全评估方法
4.1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演变
4.2 地震危险性区划
4.3 设防建筑抗地震的极限加速度
4.4 基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建筑地震安全评估方法
4.5 重要建筑和没有设防建筑的地震安全评估
第五章 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清单及分类
5.1 房屋建筑的易损性分类
5.2 21类房屋结构的基本情况及其破坏状态分级描述
5.3 房屋建筑功能分类
5.4 危险设施
第六章 地震损失分析
6.1 房屋建筑和人员资料
6.2 震害矩阵
6.3 现存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
6.4 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
6.5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
6.6 地震时人员伤亡估计
6.7 暂无住所人员估计
第七章 减轻地震灾害对策与设防标准
7.1 防震减灾规划应含内容
7.2 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水准与现代化程度的关系
7.3 工程性预防措施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7.4 非工程性预防措施的评价
7.5 设防标准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