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1968年,太沙村里一条必经之路上的一座桥塌了。村里开会时,王振美提议建一座石拱桥,经久耐用。但当时建桥缺乏物资且工程量大,有些村民不看好。王振美顶住了压力,带头从河里挑砂石,并发动全村所有劳动力每人分摊100块砖头,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建设,石拱桥终于建成,至今仍在使用。
改革开放后,王振美家里经济情况好转,开始有点积蓄。在手头宽裕之后,他长期酝酿的报恩之愿也被重新唤醒:“自己的命是乡亲们给的。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当有能力回报社会时,一定要站出来。”
王振美说到做到。几十年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中,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2006年,家境困难的太沙村村民王水清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王振美主动捐助7800余元;2012年,山背村村民吴国英被诊断为双肾衰竭,急需做换肾手术,王振美得知后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2014年,六市乡政府牵头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他带头捐资1万元;同年六市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王振美第一个响应号召,主动帮扶太沙村贫困户郭梅昌,他出资3500元购买了一头牛,并将3000元钱送上门去,帮助郭梅昌脱贫;太沙村办幼儿园,王振美捐资5000多元;2018年、2019年,他先后为突患肾衰竭的六市中学学生张嘉璐捐资11200元、为患白血病的六市村民王国旺捐助1万元……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扶贫必先扶智,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源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要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王振美深谙山区家庭孩子想走出去、想上大学的渴望,当他了解到六市乡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家庭贫困,心中便有一个愿望——要倾尽所能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2017年,王振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拿出自己50万元的积蓄,设立“振美教育基金”。如何让基金会顺利落地,尤其是得到亲人的理解,让老人颇费一番周折。老人的女儿王凤娇身患重疾,断断续续治了10年。家里并不宽裕,女儿长期患病,父亲还要拿出这么多钱去帮助别人,老人的女儿开始有些不解。
“我生病时是党和好心人救了我的命。我现在有点积蓄,要回报社会,你们都有手有脚,可以养活自己。”王振美召开家庭会议,做思想工作,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振美教育基金”也在老人的坚持下成立了。
截至目前,“振美教育基金”已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和贫困家庭学生近300人次,累计发放奖励资助金近8万元。矢志不渝跟党走
王振美有一个深埋在心中几十年的梦想,那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3年,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可当时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的入党申请书石沉大海。
多年来,王振美一直把返乡务农的“莲花老乡”甘祖昌将军和其夫人龚全珍当作榜样,看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90多岁依然坚持帮扶贫困学子,他心中热血沸腾,深埋心底的入党梦再一次被点燃。
2015年,王振美再次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至于为什么要入党,老人的想法很简单:“我已经90岁了,能为党做事的时间也不多了,但我想入党的初心不仅没变,还越来越强烈。所以,我再次提出入党申请,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发挥余热。”
2016年4月19日,王振美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天,他乘车100多公里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旁人的搀扶下拾级而上。上了109级台阶后,老人终于站在了井冈山烈士纪念碑前,面对鲜艳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
2017年4月18日,王振美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他说:“这圆了我的一个梦。我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经历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坚信跟党走这条路是正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