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77420
  • 作      者:
    [德]阿图尔·叔本华
  • 译      者:
    韦启昌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叔本华关于伦理学的两篇论文的合集,即《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分别是皇家挪威科学院(1839和皇家丹麦科学院(1840)的应征论文。这两篇论文各自独立、互相补足了伦理学的基本真理,哲学家充分阐述了行为的根源和道德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等问题,他要求用某种事实,无论是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事实来说明道德的理据并证明,反对从某种形而上学的梦想中引导出这种事实。叔本华指出伦理学是一门很简单的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三个动机即利己、恶毒、同情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的善良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这个基本原则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由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决定的。同情占的比例越大,他的道德程度越高。


展开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展开
目录

第一版前言/ 1

第二版前言/ 27论意欲的自由

一、 对几个关键概念的定义/ 33

1. 什么是自由/ 33

2. 什么是自我意识/ 40

二、 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 44

三、 对其他事物的意识对意欲的感知/ 58

四、 先行者/ 99

五、 结论和更高的观点/ 129

增补第一部分的附录/ 139论道德的基础

一、 引语/ 147

§1. 关于这个问题/ 147

§2. 泛泛的回顾/ 151二、 对康德提出的伦理学基础的批判/ 157

§3. 概览/ 157

§4. 论康德伦理学的命令形式/ 160

§5. 关于对我们自己的义务的设想/ 166

§6. 论康德伦理学的基础/ 169

§7. 论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 197

§8. 论从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派生出来的形式/ 204

§9. 康德有关良心的学说/ 213

§10. 康德有关认知性格和验知性格的学说/ 219

§11. 费希特的伦理学放大了康德伦理学的缺点/ 225

三、 伦理学的理据基础/ 229

§12. 所需的要求/ 229

§13. 怀疑论者的观点/ 231

§14. 反道德的推动力/ 241

§15. 判定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标准/ 249

§16. 唯一真正的道德推动力的提出和证明/ 251

§17. 公正的美德/ 260

§18. 仁爱的美德/ 275

§19. 对我所提出的道德基础的证明/ 281

§20. 不同性格在道德上的差别/ 301

四、  对道德原初现象的形而上学的解释/ 312

§21. 对附加部分的说明/ 312

§22. 形而上学的基础/ 317

皇家丹麦科学院的判词/ 3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