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缘起、目的与意义
1.1.1 缘起:两个现象
1.1.2 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环境生态学
1.2.2 环洱海区域
1.2.3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研究框架
1.4.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方法
1.4.2 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环境生态学理论
2.1.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2 生态系统与生态修复
2.2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理论
2.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2 传统聚落与空间形态
2.3 分形理论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2 分形的特点
2.3.3 分形理论在传统聚落中的应用
2.4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4.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2 人居环境五大系统
2.5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5.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
2.5.3 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 不同时期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比较
3.1 源与流
3.1.1 洱海生态环境
3.1.2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
3.2 生存与防御时期
3.2.1 坡地聚落
3.2.2 引水与储水并存
3.2.3 自然台地式空间
3.3 仿生与生态时期
3.3.1 生态防御聚落体系
3.3.2 引水与防水并重
3.3.3 人工多重城空间
3.4 等级与内化时期
3.4.1 等级型聚落
3.4.2 理水与防洪
3.4.3 内化型空间
3.5 冲击与交融时期
3.5.1 集市型聚落
3.5.2 引水与取水
3.5.3 向心型空间
3.6 分形与变异
3.6.1 分形特征
3.6.2 变异影响因素
第4章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环境生态思想解析
4.1 地理环境的馈赠与限定
4.1.1 地理环境与聚落营建
4.1.2 自然环境与选择应用
4.2 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4.2.1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4.2.2 传统聚落的文化表征
4.3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4.3.1 农耕时期
4.3.2 农商时期
4.3.3 多元经济发展时期
4.4 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造
4.4.1 材料与工艺
4.4.2 传承与创新
4.5 传统聚落的系统与动力
4.5.1 自然系统
4.5.2 人类系统
4.5.3 社会系统
4.5.4 居住系统
4.5.5 支撑系统
4.5.6 动力机制
……
第5章 当代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化
第6章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构建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