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QQ等手机社交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这些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宝爸宝妈们,恨不得把自家宝贝的可爱之处向全世界分享。不过,分享的时候要尤其注意保护隐私,如手机定位、学校的名称,以及孩子的名字,这些都要注意隐藏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一些别有目的的人还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孩子的信息。例如,幼儿园小朋友的衣服上都会印上名字或者绣上名字贴,水壶和书包上面也经常会贴着名字;一些教辅机构以试课的名义获取孩子的信息。再或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跟在孩子的后面,听到别人喊孩子的名字,也能得到孩子的信息。
因此,陌生人叫出孩子的名字,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有陌生人叫出他的名字并且说认识他或者家人,一定要提高警惕。知道自己名字的人不一定是认识的人,更不一定是可以信任的人。
为了让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你可以跟他进行下面的安全小测试:
一说到坏人,你会想到什么形象?
是吃掉了小红帽和外婆的大灰狼,还是葫芦兄弟里面的蛇精?或者是脸上有刀疤、胳膊上有文身、戴着墨镜的男人?
一说到坏人,孩子会想到什么形象?
是红色的眼睛,还是毛茸茸的大爪子?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单纯地从外貌上辨别出一个人是不是坏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长得普普通通的样子。坏人的脸上并没有写着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针对孩子的犯罪中,坏人往往都是伪装成和蔼可亲、热情亲切或者可怜兮兮的样子,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放松警惕。
另外,在一些针对孩子的猥亵、性侵犯案件中,大多数是熟人作案。
也就是说,坏人并不一定是凶巴巴的陌生人,平时笑眯眯的亲戚、朋友也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孩子的噩梦。
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这几点:
坏人并不都是长得凶巴巴的样子。
有的坏人看上去很亲切,感觉就像邻居家的阿姨、爷爷、奶奶一样亲切,他们有的时候还会拿出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来诱导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上当。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坏人,不要只看他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行动和目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很奇怪,不管这个人是邻居还是亲戚朋友,都要坚决拒绝并快速离开。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进行交流,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孩子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乐意向父母分享。只有孩子无条件地信赖父母,才能将遇到好的、不好的事情都跟父母倾诉。一旦有陌生人骚扰、伤害了孩子,父母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减轻心理压力和心理伤害,并能及时让坏人得到应得的惩罚。
“乐于助人”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社会正能量。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希望能有人来帮助我们。当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而我们正好有能力帮忙的时候,也会尽量帮上一把。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既不希望他们因为“乐于助人”而受到伤害,也不希望他们对别人漠不关心。因此,就需要他们在“乐于助人”和“保护自己”中做到平衡。
在孩子遇到需要帮忙的人和事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
要不要帮?
怎么帮?
要不要帮
如果孩子是和父母在一起,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当然可以帮。
如果孩子是独自外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则需要结合下面一点看具体情况。P7-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