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
1.1 我国沙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1 沙区生态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沙产业已具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沙区生态产业方兴未艾,结合实地调研资料、沙产业概念界定以及已有相关文献对沙产业的类别进行划分,将沙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划分为沙产业种植繁育业、沙产业加工制造业、沙产业旅游生态服务业以及沙产业科学技术服务业四大类,并将据此对其发展情况展开介绍。
1.沙产业种植繁育业
沙产业种植繁育业主要包含沙生植物种植、沙生动物繁育两大类,其中沙生植物种植又包括沙生农产品种植与沙生林木的培育与种植;沙生动物繁育又包括禽畜饲养、沙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沙区沙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种类有肉苁蓉、枸杞、葡萄、沙柳、甘草以及文冠果等,主要分布沙区有乌兰布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布齐沙漠以及科尔沁沙地。其中肉苁蓉种植主要集中于阿拉善盟、德令哈市等地区,截至目前,阿拉善盟人工种植梭梭林421万亩①,人工接种肉苁蓉64.3万亩,年产干肉苁蓉1500t。仅在内蒙古境内,从事肉苁蓉的企业就有12家,已开发出肉苁蓉产品达30余种;酿酒葡萄种植超过5.5万亩,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的企业有3家;沙柳种植主要集中于库布齐沙漠一带,现有沙柳林436万亩,主要沙柳加工企业超过5家,其中某集团建成了300万亩的沙柳种植基地;甘草种植面积达45万亩,主要集中于乌兰布和沙漠境内;文冠果主要种植于科尔沁沙地,2018年全年种植面积将近50万亩。沙生动物品种以骆驼、绵羊、黄牛、猪等为主,如阿拉善左旗以放养骆驼和绵羊为主,存栏数分别为32556峰、1116291只;通辽市境内科尔沁沙区以牛、羊养殖为主,目前牛有30万只,羊有130万只;河西地区采用温棚养殖技术,建立规模超过10000头的养猪场超过22个、养猪户16万户、养殖示范村532个。
2.沙产业加工制造业
沙产业加工制造业主要包括沙生非木材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以沙生木材和藤、草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沙生动物产品的加工制造业,沙的加工制造业。其中沙生非木材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主要包含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包含酒)制造;以沙生木材和藤、草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包含木材加工制造,木、藤等加工制造,纸品制造等;沙生动物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包含沙生动物食品加工制造、沙生动物毛皮革加工制造;沙的加工制造业主要包含砂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沙生非木材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企业主要涉及食用油加工、水果坚果加工、蜜饯制作、葡萄酒酿造、饮料制造等,如某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某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以沙生木材和藤、草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主要从事刨花板、纤维板、纸张等的加工制造,沙生动物产品的加工制造业主要是肉制品与副产品等的加工制造以及动物毛皮革加工制造,如某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等。沙的加工制造业主要是指硅砂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如鄂尔多斯市某生态工业治沙有限责任公司、华东某硅砂公司等。
3.沙产业旅游生态服务业
沙产业旅游生态服务业以沙漠旅游与休闲服务为主。国内拥有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为4.7万 km2,拥有世界最大的鸣沙区,已探明的湖泊超过144个;腾格里沙漠面积为4.3万 km2,分布着440个大小湖泊;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巴音温都尔、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等,新月形沙链广布、美不胜收(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著名的沙漠旅游景点有茶卡盐湖湿地景区、丹丹乌依里克古城、响沙湾旅游景区、恩格贝尔生态旅游区、玉龙沙湖、巴丹湖景区、额济纳旗胡杨林旅游区、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区、定远营古城旅游区等,仅内蒙古境内就有5A级沙漠旅游景区2家,4A级沙漠旅游景区超过40家。旅游与休闲服务功能不断拓展,骑骆驼、滑沙、湖泊观光、沙漠探险、越野等深受人们喜欢,沙漠文化演出、竞技比赛等项目吸人眼球、引人体验。
4.沙产业科学技术服务业
沙产业科学技术服务业主要包含沙产业科学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沙产业科学技术服务包括沙产业研究和试验发展,包括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工艺的研发,如某集团专门成立的生物科技研究院;还包括沙生动植物及其加工制造品等所需的质检技术活动,如调查、监测和兽医服务,以及与沙产业相关新事物的推广活动,如通辽市科学技术局定期举办的林木种植技术的推广。公共管理主要涉及与沙漠化野生动植物相关的检查、监督等活动,以及为更好地发展沙产业而成立的专业性团体和行业性团体,如1952年成立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2002年成立的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2012年成立的青海防沙治沙暨沙产业协会以及201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
1.1.2 沙产业主要发展成效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总面积达433.32万 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17.9%,是全球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①。除东部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外,沙产业主要涉及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以及新疆、西藏、甘肃及青海等个别区域的荒漠及草原化荒漠、沙漠区域。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沙化面积逐年扩张,直逼耕种良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较为严峻。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防护措施和长足有效的产业战略,沙产业正发生着由农牧民个体经营到龙头企业带动、资源简单转化到产业链的延伸、小基地示范到大集团加盟等方面的可喜转变(魏名邦,2009),初步实现控、治、用相结合,沙地增绿、农民增收、资源增值融合的良性循环。
1.促进沙生植物开发利用
依赖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国内沙区大力种植具有生态功能的经济类作物,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探索,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沙生植物,延伸沙生植物种植加工产业链,拓展沙生植物固沙食用医疗观赏等功能,获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成为沙区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沙区境内种植的作物主要有沙柳、文冠果、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沙棘、葡萄、枸杞、苹果等,见表1-1。这些沙生植物用途广泛、开发潜力巨大,在长期种植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某宏魁苁蓉集团为例,该企业始创于1995年,是国内首家同时对野生白梭梭、肉苁蓉进行保护、培育及种植,并开展阿拉善肉苁蓉药理研究、药品保健品研制的企业集团。目前2条生产线,年产量达600t,企业在积极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如驼奶及衍生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基地+沙产业建设,目前建成基地5万亩,增加了整体林地面积,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此外,企业主要从农户收购原料,直接促进当地农牧民收入增长,每户每年收入达到30万左右,生态与经济效益明显。
表1-1 我国沙产业常见作物品种及其特征
2.拓展高新科技的研发应用
正如第1章概念界定部分所阐释的沙产业定义,沙产业作为在荒漠及半荒漠化地区发展起来的特殊产业,如何立足生态保护,又让沙漠资源服务于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其战略支撑点就在于科技创新(舒涛,2011)。若不能加速科技创新、高效合理利用技术,发展沙产业不免成为空谈。国内沙区经过长期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初见成效:科尔沁区农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重点推广了玉米“浅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沙区农作物节水种植提供可能;通辽市科学技术局研发13项技术发展林果业,组建了内蒙古通辽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并实施国家及自治区下达科技项目62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6137.5万元,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215.1万元,为后续新科技问世夯实基础;阿拉善盟推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专利申报数超过15项,技术标准制定多于12部,更有研发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如锁阳高值化产品研发项目;沃诗金的“沙漠土壤化”技术已投入示范使用等。总之,高新科学技术已在沙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3.构建局部龙头企业辐射网
沙产业见效周期较长,无论是防沙治沙,还是使沙漠生金,都需要各方参与并付诸艰辛的努力。企业在沙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产品研发、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的重要参与者。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沙产业加工企业超过万家,仅河西地区制种产业企业就已超过50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多于3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3100家左右,逐步形成“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型、“基地+农户+企业”型等模式,与广大农户共同建立经营实体,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改善的高效统一。因此,沙区龙头企业生态修复与经济增生带动网络初步形成。
4.推动部分区域品牌打造
品牌建设有助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品牌打造,具体表现为:①重视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如柴达木枸杞、河套肉苁蓉、磴口哈密瓜、巴彦淖尔先锋枸杞、科尔沁黄牛、阿拉善肉苁蓉、杭锦旗甘草等。②逐步挖掘地理品牌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如肉苁蓉的种植。肉苁蓉可单独种植,也可以嫁接在梭梭上,是一种特色沙漠植物,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难得的生态价值。在某购物平台,一根一斤①重的新鲜肉苁蓉最低价为80元,且最高可卖到2999元,种子可卖到20000元/kg。此外,一棵梭梭可防风固沙10m2,大规模种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可有效改善沙土流失。③相关产业链得到延伸拓展,如内蒙古阿拉善宏魁苁蓉集团,其目前主要对苁蓉和锁阳加工,生产苁蓉酒、苁蓉膏、苁蓉、锁阳切片等原生药材,并提取苁蓉中的成分,做成护肤品和皂类,建设肉苁蓉产业化项目(刘红旗,2018)。
1.1.3 沙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沙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沙区特性认识需深化
沙区环境不同于其他环境,以东部沙区内的科尔沁沙地为例,从地理特征来看,该区域地处于我国最东部内陆地区,为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从气候特征来看,该区域属于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5.8~6.4℃,年降水量为343~451mm,且70%集中于夏季,年潜在蒸发量为1500~2500mm,无霜期为90~140d,年均风速大于8级,风势强劲,大风日数为25~40d。从土壤特征来看,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黑钙土与栗褐土,但是由于沙漠化的影响,部分土壤已演变为风沙土,土壤机制不稳定。因为对沙地环境资源认识不明确,部分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地区不适宜性与不可持续性。产业布局不合理,如沙区降水量少,而水稻与玉米产业的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