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糖尿病,你是谁
1.糖可敌国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变为世界第一,那必定是国人的一个噩梦。我不愿相信事情会到这步田地,遗憾的是不止一个人在告诉我这“噩梦已成真”。“中国已跃为糖尿病第一大国”,这是《医师报》新闻学术版 2010年 4月 1日告诉我的;《健康报》也给了我们一个黑色星期二,它以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糖尿病患者六年翻两番多》告诉我们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多达 9200万,糖尿病的后备军多达 1.48亿。这支规模浩大的“后备军”正在以“超英赶美”的速度汇入糖尿病的洪流,媒体正争先恐后地以“井喷”和“海啸”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出警告。
我非常同意《参考消息》上“中国无小事”的说法。因为以中国之大,任何小事都可能会被放大到无穷。对糖尿病这件大事我们要格外关注。可越是关注,越觉得纠结、忧心,甚至有些无奈。我们看到不少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哪怕是*少的治疗,还有不少人身患糖尿病却毫不在乎。更加让人心痛的是,我曾亲眼看到一位患糖尿病的老母亲因为不想给儿子增加负担,已经酮症酸中毒了却断然拒绝住院治疗
糖可敌国,糖尿病的生死威胁和沉重医疗负担是对我们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严峻考验。面对远虑和近忧,我们能做些什么?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何时能完成这些改变?
面对着糖祸洪流,我们医生的责任不能只是天天、月月、年年地喊“狼来了,虎来了"。狼来了,虎来了,打虎的武松在哪里?
在糖尿病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能否说服那些大人物从“发展烟草工业的钱袋”里拿出真金白银做糖尿病筛查?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更省钱、省力的方法来发现糖尿病,去避开那个全世界哪怕是*富裕的国家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际应用的“糖耐量试验”?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糖尿病这股洪流能在它汇入茫茫人海之前被拦截?
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断言:“我们可能打嬴降血糖的战役却输掉征服糖尿病的战争。”希望这凶险的预言不要被言中。
终于等来了一则好消息!它来自浙江模式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11月。消息报道浙江省糖尿病患病率远远低于全国的记录:该省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5.94%;2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6.03%。值得人们深思的是,2010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52000元,约合7800美元,其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浙江模式证明:富裕了也可不得糖尿病!
2.糖尿病是花钱又遭罪的病
“糖尿病很凶残,不认尊卑妄唐人。偏瘫心梗不住手,失明肾衰不留情。”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死亡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糖尿病患者80%死于心血管病。许多﹖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就已经存在冠心病,甚至早在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前期)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已经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心绞痛,但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多为无痛性或不典型性。胸闷、胸痛、心悸的症状不明显,极容易给医生的判断带来困扰,延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
在我国,糖尿病脑血管病变致残、致死率比西方国家更高。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90%,导致患者偏瘫。
糖尿病眼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糖尿病患者的致盲率是普通人的25倍,一旦致盲就不可逆转。全世界有一半失明者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患病20年后,几乎所有的 1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眼部并发症。我国“大庆糖尿病研究”显示,经过糖耐量试验检出的新糖尿病人群 1986~2006年 20年随访期有74%发生了视网膜病变,已经威胁到视力的视网膜病变人群高达 35.4%。需要警醒的是,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近年来年轻人日渐受其“青睐”。
肾病是老糖尿病患者难以躲避的又一灾难。近年来,由糖尿病引发的肾衰竭呈上升趋势。有报道说,尿毒症患者中超过 1/3患有糖尿病。糖尿病与肾衰竭有着密切的关联。早期糖尿病肾病时,由于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不容易知道自己已经患有肾病,等到有所察觉时,可能已经处于糖尿病肾病晚期,病情已很难逆转。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席曾断言:“糖尿病是有史以来人类所面临的*大的健康灾难之一,这个灾难正日益逼近我们。”糖尿病的高致死率仅列位于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占第三位。糖尿病患者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失明、偏瘫、尿毒症,苦不堪言 这些致残性并发症的治疗是终身的,其医疗花费足以因病致贫。我见到的不少糖尿病患者每月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的治疗费用已经与其工资收入相当,住院治疗花费就更多了。我们都恨糖尿病,因为它让人们又遭罪又花钱。“遭罪无边界,花钱不封顶”。
3.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病
糖尿病很可恶,长期不治疗的后果也很可怕。但是现代科学证明糖尿病却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如果您患上了糖尿病,不必悲观失望,只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按时用药、监测血糖、接受教育,“五管齐下”,就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避免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像健康人一样快乐地生活。关于治疗的细节,我们会在本书中详细交代。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能治病不如不得病。糖尿病高致死、致残率和高的医疗花费使人们认识到仅靠治疗远远解决不了糖尿病的根本问题。比治疗更重要和更有效的是糖尿病的预防。如何有效地预防糖尿病也是2005年6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专家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哈佛大学医学院Joslin糖尿病中心的EdwardS. Horton教授说:“肥胖和糖尿病在美国的双重流行给了人们重要的启示。”
美国现在超重和肥胖人群已逾总人群的65%。预计2000年出生的美国男性33%、女性39%会在某个阶段发生糖尿病。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肥胖和糖尿病的双重流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的丰富,劝人多食的商业广告,运输工具的发达,机械代替手工劳动,使得许多人肥胖。肥胖者更易饥饿,导致多食;更少动,导致肥胖 这一切把人们引向一条不归路,走向糖尿病。
Edward S. Horton教授指出,国际上已经有几个临床试验尝试用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去预防糖尿病,其中包括中国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及美国和芬兰的三个实验,都成功地证明少食多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成功地预防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勤以瘦身,俭以抗糖”,如合理限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体重能减轻5%~7%,对预防糖尿病特别有益。
问题是:干预能否成功地用于实践?人们能否长期坚持?美国匹兹绘大学Andrea Krisk教授发表了如下看法:为了更加有效,除了严格控制饮食必须采取必要的方式增加人们对运动干预的适应性。
(1)运动量应从少到多逐渐增加。
(2)强调做一些就比不做好。
(3)不强调单一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提侣适合于各位患者具体情况的各种运动,点点滴滴累计各种运动的总量,总量越多效果越好,犹如“集腋成裘”。
(4)不仅强调项目性的运动,应将工作的、业余的、职业性的、家务性劳动的增加都计算在内,计算器可能是*简便有效的帮手。
Andrea Krisk教授说:“我有两个医生,那就是我的左腿和我的右腿!”他对人们的忠告是: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强度视个人的情况而定。
正确认识了糖尿病,就能很好地防治它。“止惊涛骇浪于涓涓细流”是抗争糖尿病的*好策略。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当今世界历时*长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这个研究已经做了30年。结果证明,如果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经过短短6年的干预会有1/5的糖耐量减低的人恢复正常,另有1/3的人继续留在糖尿病前期。两者相加,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发展为糖尿病。
这项糖尿病研究试验于1986年在大庆启动,总共筛查了11万人,从中发现577名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患者。他们被分成4组:饮食干预组,要求限制糖和酒的摄入,每天摄入热量低于每公斤体重25 kcal,肥胖者须适当减重;运动干预组,1周运动5天,每天散步半小时或进行等量的其他运动;饮食运动联合干预组,要求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联合进行;对照组(不干预组),则不做任何要求。坚持6年后发现,各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得出的结论是,通过简单的生活干预可使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51%。此研究结果一发布,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并掀起了全球关于糖尿病预防的研究热潮。
对这577人追踪观察20年后发现,未进行干预的对照组受试者93%发生了糖尿病,且 17%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此外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而经过干预者,20年间糖尿病的发生率比前者低43%。6年生活干预能带来14年的预防效果,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30年的随访发现,饮食与运动都能够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但是,凡是与限制饮食有关的干预,其预防糖尿病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