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6个发展中国家相遇,领略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沉浸式田野观察,书写更真实也更复杂的外部世界
★100余幅一手照片,呈现异国他乡的独特风采
★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体会多元文化的思维碰撞
导言
从足行南方到作为田野的全球
高良敏
十年前(2011),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正式成立。项目成立至今,已经毕业和正在攻读地区研究博士学位的青年学子已有近 60 名,足迹覆盖 44 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学生培养和研究人员的发展规划中,“田野工作”(field work)一直被视为根本的价值和方法取向,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发起人之一,前校长陈吉宁教授在项目成立之初提出了对所有学生的期望:秉承不骄不躁的决心和毅力,坚持深入当地、扎根当地,在田野中寻求真知、洞察寰宇。此后,从事长期、深入的田野调研被我院视为开展地区研究(area studies)的基石,田野的重要性也成为我们的一种“根本性认识”。
我们将田野工作作为一种基石的“根本性认识”,首先源于一个刚需,即当下之中国需要超越自身智力结构,去汲取外部世界的“学识”,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学识。此外,我们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作为中国学者,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来反思当前的时代。然而,想要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家境遇与研究旨趣的关系,需要更高的知识要求和学术立意。正如刘东老师指出,不应该用“功利性”去败坏“严肃性”,而是用“客观性”去补足“主观性”,达到对世界的共情性学术进入。“田野工作”意义也在于将田野作为很好的结点,将“全球—地方—研究者”三方的关系糅合,做到关照田野视角,保持本土意识、培养全球眼界,最终实现理论构建与超越,
推动学术发达,并与全球学者进行“洋对洋、土对土”的交流与对话。同时,我们也将田野工作彰显的精神视为一种“传承”,对自我保持一种较高的期许,带着嵌入生命意义追问上的志向与干劲,不断吸收各方精粹,激发内生活力,希望能够使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地区研究在清华、在中国都能生机勃发、葳蕤长青。
我们强调深耕“南方国家”,开展深入的、长期的田野调研, 这并不意味着从“全球”抽离,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着眼“全球”,放眼未来。全球与田野之间的张力无疑是本书之灵魂,两者的良好关系需要夯实本土意识的文化根基,勇于使用中华本土文化中有益的智慧、伦理、知识等要素与其他文化展开对话,借助自己的文化之根来避免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沼;全球与田野的关系还在于学术之通达,在于学贯东西和深入了解田野前提下的综合性对话与反思,在于对提高理解人类社会活动规律方面更好的理论创造,使其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知识生产活动。
第一部分 自我与他者/ 1
李 音 围绕“报”的故事
——墨西哥田野札记/ 3
高良敏 “二意一心”
——坦桑尼亚田野如何触发我对研究问题的追问/ 17
石 靖 “秘境”之行 :寻访格鲁吉亚的山地元素/ 39
江 源 努力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初访埃塞俄比亚的那些年/ 57
李连星 在田野中寻求中国非洲研究者的身份和意义
——对“伊巴丹学派”沉浮史的思考/ 73
第二部分 想象与现实/ 89
郑 楠 寻踪曼吉斯套
——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再认知/ 91
杨崇圣 方寸之念,山海之间
——记南非田野三年/ 113
涂华忠 不一样的伊斯兰文明,如何理解巴基斯坦/ 129
肖齐家 从先验想象到语言实践 :
“斯瓦希里社会”的认知与构建/ 145
王霆懿 从国王到“乞丐”
——海湾田野的多重镜像/ 163
刘博宇 弱势群体的“乌托邦”
——巴西的田野笔记/ 181
第三部分 历史与当下/ 197
姚 颖 筒裙的故事 :身体政治、社会区隔与民族
——缅甸田野的反思/ 199
傅聪聪 符号变迁 :马六甲须弥顶清真寺的田野思考/ 215
王令齐 饮茶 :一种仰光体验/ 229
丁辰熹 隐秘的角落 :
摩洛哥社会“越轨行为”的能见度与自我审查/ 241
唐永艳 女“强”男“弱”:
当代古巴家庭和婚恋关系的变化/ 255
第四部分 地方与社会/ 277
李宇晴 复调田园交响曲
——泰国乡村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279
刘岚雨 危机与激情
——伊朗生活的双重体验/ 295
郭迅羽 佛国老挝人,“佛系”物质观
——记一些田野随感/ 309
周 燕 巴西贫富分化的两个世界/ 325
袁梦琪 感受阿根廷的“脉搏”
——与当地社会组织的初接触/ 343
第五部分 发展与反思/ 359
熊星翰 当谈论中国发展时马达加斯加人在谈论什么/ 361
段九州 文明的悖论
——埃及发展困境的历史与社会观察/ 381
何 演 城市化之惑
——斯里兰卡的行走笔记/ 395
王 涛 传统与现代 :
寻找吉尔吉斯社会中的“游牧因子”/ 411
雷定坤 “慢”发展
——对印度发展主义话语的反思/ 423
鸣谢/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