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胸部疾病超声诊断基础
第一节 胸 部 解 剖
胸部位于人体躯干的上方,包括胸壁、胸腔及其内容组织器官等,上界为与颈部相通的胸廓上口,下界为膈肌。
胸壁由胸廓及胸部软组织构成,胸廓为胸部的骨性支架,由胸骨、胸椎及肋骨构成(图1-1-1),软组织包括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等。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三部分,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的胸骨角是胸部常用的体表定位标记。胸椎有12块,在椎体两侧面后方的上、下缘有半圆形浅凹,为上、下肋凹,肋凹与相邻肋头构成肋头关节。肋骨有12对,主体部分为肋硬骨,前方的软骨部分为肋软骨。后端与胸椎关节相连,前端的肋软骨与胸骨相连,第1~7肋骨与胸骨柄和胸骨体的外侧缘相连,第8~10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第11~12肋前端游离为浮肋。每一肋间均有动脉、静脉及神经相互伴行,第1~2肋间隙的动脉来自锁骨下动脉的肋颈干,第3~11肋间隙的动脉则来自肋间后动脉。胸廓的前方是胸大肌,主要负责固定上肢,参与肩关节运动。其后方是胸小肌,作用是下拉肩胛骨,侧面由前锯肌覆盖,将肩胛骨拉至侧方。肋骨之间的肋间肌属于胸固有肌,参与呼吸运动。
胸腔由胸壁与膈肌共同围成,被纵隔分为左、右两侧,容纳肺、胸膜、心脏等组织器官。肺位于纵隔两侧,肺根部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呈不规则的半圆锥体,左右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由肺门的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叶。两肺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缘。肺尖即肺的上端,钝圆,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在锁骨中内1/3交界处向上伸至锁骨上方达2.5cm。膈面即肺底,与膈相邻,受膈肌压迫肺底呈半月形凹陷。肋面即肺的外侧面与胸廓的侧壁和前、后壁相邻。纵隔面即内侧面,与纵隔相邻,其中央为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或第一肺门。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图1-1-2)。
肺有支气管动脉系统及肺循环系统双重血供。支气管动脉系统来自体循环,负责营养支气管、肺血管、肺泡及其支持组织。左侧支气管动脉多起源于主动脉弓,右侧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肋间动脉,但支气管动脉的发源部位及支数变异较多。支气管动脉分支与支气管及肺动脉分支并行走行,其间质支走行于叶间和小叶间隔内,营养脏胸膜。肺循环系统由肺动脉及其分支、微静脉和肺静脉构成,主要负责肺组织的气体交换。
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两侧的浆膜,分为脏胸膜及壁胸膜。覆盖在肺表面的为脏胸膜,覆盖在胸壁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两侧的为壁胸膜。正常壁胸膜厚度常小于0.02mm,而脏胸膜厚度为壁胸膜的5倍,厚约0.1mm,两层胸膜紧贴但并不相互接触,在肺根部互相反折延续围成的腔隙,称为胸膜腔,胸膜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但不含气体,正常密闭的胸膜腔呈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及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图1-1-3)。胸膜腔在移行处,留有一定的间隙,肺缘可达其间,称为胸膜窦。每侧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为肋膈窦,此位置*低,胸膜出现炎症时渗出液常积聚于此处。
图1-1-3 胸膜
纵隔位于胸部正中稍偏左,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椎前缘,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是膈肌,上窄下宽、前短后长,呈矢状位。纵隔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及胸导管等重要器官,并有丰富的淋巴、神经、脂肪及结缔组织。为了便于临床和影像学诊断,将纵隔分为几个区域,以胸骨角与第4胸椎下缘的水平连线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气管、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图1-1-4)。
图1-1-4 纵隔的分区
A. 纵隔正面;B. 纵隔侧面
膈肌为胸部下界,位于胸、腹之间,呈穹窿状向胸腔凸出,为一肌腱性结构,中央处的腱膜为中心腱,周边是肌性部。膈肌上有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及腔静脉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食管和迷走神经及下腔静脉通过。膈肌的起始部形成三角形间隙,包括胸肋三角及腰肋三角,无肌纤维,仅有结缔组织覆盖,为膈疝的易发区域。
(杨高怡 张文智)
第二节 胸部超声基础
胸部超声检查依据患者体型、胸壁厚度及重点观察病变部位选择相应频率的探头,通常选择低频探头(凸阵探头或相控阵探头),检查深部状况,如胸腔积液、肺实变、纵隔病变等。对于胸壁、胸膜病变,可选择分辨率较高的高频探头(线阵探头),有助于观察胸壁、肺外周及胸膜病变状况。对于肥胖或胸壁较厚患者,建议首先选择低频超声探头探查胸膜病变(图1-2-1)。
图1-2-1 超声探头
A. 凸阵探头;B. 小凸阵探头;C、D. 线阵探头;E. 相控阵探头
一、胸壁超声检查方法及常见超声征象
(一)胸壁超声检查方法
胸壁超声检查多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根据病灶的位置选择仰卧位、侧卧位及俯卧位等相应体位,以充分显露病变部位。探头垂直于胸壁表面,扫查胸壁软组织多需与肋间隙平行,必要时多角度扫查以全面显示病灶。肋骨扫查时除沿肋骨长轴扫查,还需旋转探头显示短轴切面,应特别注意的是,肋骨呈弯曲状,应沿其走行扫查,同时注意周边软组织回声(图1-2-2)。
(二)胸壁常见超声征象
正常胸壁各层次回声不同,由浅至深依次为强回声的皮肤、低回声的皮下脂肪,女性在前胸壁乳房位置可显示高回声的腺体,其后方依次为低回声内条索样高回声的肌层,强回声伴声影或低回声的肋骨,以及强回声的胸膜线(图1-2-3,图1-2-4)。
图1-2-2 胸壁扫查示意图
图示探头沿肋骨扫查的横切面、纵切面,探头沿肋间隙扫查
图1-2-3 胸壁声像图
A. 女性前胸壁声像图,浅部为皮下脂肪、乳腺组织(三角形箭头),高回声为胸膜线(箭头);B. 男性胸壁声像图,肋骨表面呈弧形高回声(箭头),伴后方声影,相邻两根肋骨间水平线状高回声为胸膜(三角形箭头)
图1-2-4 胸壁肌肉声像图
软组织与骨骼间声阻抗差别较大,超声能很好地显示两者的界面。正常肋骨长轴切面骨皮质呈细线状强回声,短轴切面呈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骨表面连续、光滑,局部无碎片隆起,否则视为病理情况;肋软骨表面呈条带状高回声,表面光滑,与周围软组织形成良好界面,内部为低或极低的均匀回声,发生钙化时可显示不规则斑片状强回声,肋软骨的后方多伴有轻度声衰减(图1-2-5)。肋骨下缘肋间沟可探及肋间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可显示肋间动脉及肋间静脉,脉冲多普勒(PW)可分别测得动脉及静脉频谱(图1-2-6)。
超声易于显示骨皮质,可根据骨皮质的连续状态判断肋骨骨折,缺点是易漏诊锁骨后方和锁骨下的肋骨骨折,皮下气肿及过厚的皮下脂肪亦可使其后方的肋骨显示不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