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1.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按照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进程,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定义,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大致如下。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
3)发展理念角度。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从发展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区别来看,生态文明是相对于高生产率、高消耗、高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工业文明而言的,它强调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与健康持续,也被认为是“生态化的工业现代化”。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质是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任何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发展,都将带来不良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及人类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思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建设生态文明,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1.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复杂、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更完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生态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及人类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思考。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提倡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其次,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具体而言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自然观上,要求尊重自然,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在积极挖掘和吸取古今中外传统文化思想的有益成分,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克服机械决定论自然观、解决人与自然冲突关系为目的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的自然观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首先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考虑自然界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基础上,再按照客观规律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的永续发展。
在价值观上,要求承认自然的价值,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兴起,是对传统的主观价值论的颠覆和超越。必须牢记“自然界不仅对人有价值,而且它自身也具有价值”。生态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既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又突出人的自我价值。因此,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兴起过程中对传统价值观变革的理论成果,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生态价值观以生态世界观为指导,坚持整体的、有机联系的、和谐共生的原则。从这些原则出发,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肯定生态要素对人类生活日益突出的作用,坚持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反对唯物质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在生产方式上,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消耗,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谋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协调,改变以往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产业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建设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生态化产业。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要注意提高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其主要手段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环境设计、绿色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建立有利于中国生态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生活方式上,要求适度消费,树立绿色消费观。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之所以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是因为其核心价值是物质主义的,它把满足人的无限的物质欲望作为第一目的,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诱导和满足感观享受,结果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索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是一种适度的节制消费观,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人类的消费水平必须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以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自我修复能力,保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包容性、多样性和整体性的价值判断,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更加强调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和资源。推进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仅要在资源环境工作中,还要在各个领域深刻融入该理念、原则和目标。在经济(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低效率、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增长向高效率、绿色集约型增长转变;在政治(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资源环境领域的立法,深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树立健康的环境伦理观,倡导全社会参与和共同行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建设方面,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提倡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2.1 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当代中国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推动了其朝新角度发展,让理论覆盖面变得更广,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理论也可以理解为具有生态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各要素增长要具有生态性。当今时代中,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问题引发了自然灾害,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就明确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创新而成的,其具有丰富内涵。
(1)国家文明与生态息息相关
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是基于生态平台实现的。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四大文明古国昀早都具有丰富的土壤资源、森林资源及水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为国家生存发展给予了支持。但随着发展,文明古国逐渐衰落,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文明载体不存在,文明古国失去了支架,自然成为“空巢”之国。生态发展决定了国家文明,这一理论理清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基于文明发展看,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2)“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融合一体构成了有机体,自然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资源,反之人们又为自然发展提供养料。人类已经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因此要承担看护自然的责任,同时对于自然因素要给予保护,一旦在某一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而结果就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中的恶性结果。
(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本着人本主义,习近平同志在对生态文明阐述中丰富了马克思人文关怀的思想,以人为本,以群众需求为主导,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民生福祉层次上,并表示人们之前的行为是为了追求生活,现在则是追求生态。
(4)生态生产力丰富马克思生产力思想
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资本逐利趋势下,人们只看中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发展。这与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危机结果不谋而合,促使人们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展开深刻辨析。基于此内容,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金山银山”我们需要,“绿水青山”我们更需要。良好生态发展是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引。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发展
党的十七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八大上明确了其发展内涵,并将生态文明思想也植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延伸。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上日程,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五位”分别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体”则是五项因素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基于此,生态文明与其他四项建设对等发展,这一调整更是从中国实践发展上,总结而出的战略内容及部署。“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崭新的理论成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完善开辟了新视角。总体上看,其发展体现了以下三个理论。首先,生态文明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各界的支持,它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则是生态环保问题,生态环保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块硬石头,若是不正视,并切实解决掉,很容易将前面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付之一炬。共同富裕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只有保证良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要解决的不仅有共同富裕问题,还要积极应对生态破坏问题。因此可以看出破坏生态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其次,生态文明是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延伸,“三个代表”思想阐述了党建内涵、党建核心,它作为关于党的思想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支拥护生态建设、愿意为生态文明发展付出努力的党的队伍,这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