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球碳减排的政策背景、规划与目标
1.1 碳减排的政策背景
1.1.1 二氧化碳排放形势严峻,主要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仍在加速
全球经济发展伴随的化石能源消耗带动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323亿吨,比上年下降约6.0%,1990~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年均增长1.4%。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16吨,比上年降低6.98%。 图1.1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情况。从总体趋势来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在增加,且未达峰,2013年以来,增加趋势有所放缓。21世纪初,全球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过3%。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倒“U”形趋势,2013年达到峰值约4.61吨,目前处于下降态势。总体上,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后,虽然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趋于稳定,但碳排放总量依然处于增长趋势,且达峰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和印度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较快,占全球比重呈上升趋势,如图1.2所示。2020年,*大的碳排放经济体为中国(31%),其次是美国(14%)、欧盟(8%)、印度(7%)及日本(3%)。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由于人口、经济总量、经济增速及工业化进程和化石能源消费高度相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及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这些地区也是当前全球二氧化碳控排的主要战场。
图1.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
图1.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
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2020年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16吨,而美国高达13.53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尽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多,但人均排放量仅为7.02吨,虽然超过了世界人均排放水平,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印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印度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持续提升,印度碳排放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具体对比如图1.3所示。
图1.3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
从主要国家和地区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来看,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1990~2019 年全球碳排放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如图 1.4所示。其中中国增量*高,为74.86亿吨,贡献率达58.45%;印度增量其次,为18.58亿吨,贡献率达14.51%;日本增量较小,为0.31亿吨,贡献率仅0.24%;欧美均已完成工业化进程,采取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措施,完成了产业升级,碳排放效率较高,碳排放量增速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近年来,中国碳排放增速放缓,2015~2019年中国碳排放增量为5.31亿吨,贡献率达46.13%,贡献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印度碳排放增量为3.20亿吨,贡献率达27.82%。这表明,近年来中国碳减排的成果较为显著,对全世界减排贡献巨大,全球碳排放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在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峰后,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将逐渐主导全球碳排放格局。
图1.4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贡献率
从行业来看,化石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所以碳排放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如图1.5所示,2019年,电力和热力部门、交通部门、制造业和建筑业碳排放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 85%,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更高,中国达到了90%,印度达到了89%。目前工业化国家正在积极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发展中国家在提高电气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在努力优化能源结构,但电力和热力部门、交通部门、制造业和建筑业作为能源密集型行业,仍是未来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行业。
图1.5 2019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
1.1.2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破坏
过去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在第二十三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全球气温比工业化之前水平升高了1.1摄氏度。诸多科学证据表明,这已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气候变化对海洋和冰冻圈产生不利影响。海洋和冰冻圈(地球的冰冻部分)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关键作用。高山地区的6.7亿人口和低洼沿海地区的6.8亿人口与海洋和冰冻圈息息相关。全球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每年河冰覆盖率将减少6天(Yang et al.,2020a)。2019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了《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 。报告中指出,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5厘米,而当前上升速度是其两倍多,达到每年约3.6毫米,而且还在不断加速。海平面上升将增加涨潮和强风暴等期间产生的极端海平面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升温已经在干扰整个海洋食物网中的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赖以生存的人类产生了影响。此外,北极海冰量呈现下降趋势,出现多年冻土融化的情况。保有大量有机碳的北极和北方多年冻土一旦解冻,很有可能加剧温室效应。
第二,气候变化加重了土地的压力。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基础。土地提供了食物、饲料、纤维、燃料、淡水等重要生态系统资源和服务。土地提供的这些资源与服务构成了人类经济社会存在的基础。多个领域都在共同使用土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已经对土地产生了很大压力,气候变化在已有压力的基础上加重了对各种类型土地的压力。根据IPCC 2019年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气候变化与土地存在相互作用 。一方面,气候变化会以各种形式加剧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加速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例如,2019年,气候变化使得印度洋海水升温并影响气旋活动,给非洲带来了罕见的降雨。连续数月的高温与异常降雨,不仅为沙漠蝗虫产卵提供了湿软的土壤环境,同时雨水灌溉促进了植被生长,又为蝗虫提供了所需食物,*终导致了2020年的世界级蝗灾,严重威胁了全球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会损害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藏能力,又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引发更强的气候风险。
第三,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国际知名的发展和救援组织联盟——乐施会研究认为,若全球应对气候不利,未能实施更加严厉的控排措施,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暖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将达1.7万亿美元/年 。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2020年的研究,如果人类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全球变暖,到2030年,气候变化可能将会使全球1.32亿人陷入极度贫困,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更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联合国的《2020年世界社会报告》再次重申,气候变化是加剧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
第四,气候变化威胁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威胁人类健康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路径大致包括:首先,通过改变气温影响健康。高温热浪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为直接的影响,高温使得人体自身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诱发热相关疾病并导致死亡。权威研究表明,温度在阈值水平上每升高1摄氏度,死亡率会上升约2%~5%。其次,通过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健康。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台风等,不仅对人类生命造成巨大威胁,也会对幸存者造成精神压力和心理伤害。*后,气候变化还会通过自然生态系统间接影响人类健康。例如,蚊虫传播媒介和病原体地理分布范围扩大造成胃肠道疾病增多,城市中空气污染物活性增加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脆弱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儿童和老年人发生相关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柳叶刀倒计时》2019年度报告,气候变化已经对当今全球儿童的健康造成损害,若不采取行动,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现在出生的孩子将面临气温上升对健康的终身影响 。
1.1.3 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严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危害
中国经济总量从 2010 年起超越日本并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约14.6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经济总量的17.9% 。同时,中国从2006年起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大的碳排放国。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8.99亿吨,占当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7%,且依然未实现达峰,仍保持着年均约2.4%的缓慢增长。2018年12月,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CAT)根据各国减排承诺和政策,评估各国对《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升目标的贡献是否尽力和公平。结果表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王国、土耳其、美国、乌克兰属于“彻底不足”(导致温升 4 摄氏度以上),而中国与日本、韩国、加拿大被评估为“严重不足”(导致温升4摄氏度),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较为严峻的碳减排形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是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