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导言
经济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一种主要力量,它涵盖的领域很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本卷主要阐述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实质,经济学规律与自然科学规律的差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主要课题等内容。卷末还提及了经济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宗教和经济是形成人类社会的两种主要力量。本章我们主要阐述了三个经济方面的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与贫困问题的关联,如何正确理解竞争的内涵。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有两种存在是形成它的主要力量,一个是宗教,另一个就是经济。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财富,它还研究人。经济学所涉及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务,是和我们衣食住行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
经济学虽说是一门研究物质财富的学科,但它更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谋生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决定的。除此之外,能够对性格产生影响的,就只有人的宗教信仰了。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非宗教和经济的力量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但是宗教和经济的力量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就整个历史的情况来看,宗教和经济两者的力量比其他因素加起来都重要得多。
单就宗教和经济两者相比较,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显得无孔不入。一个人从自立起,他头脑里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了生存而展开的种种思考,和老板以及同事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东西总结起来,就能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影响性格的因素中,一个人所赚的钱的多少,一点不比他赚钱的方式所产生的作用小。对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极端贫困的环境会严重影响他们才能的发挥,不管是在宗教,还是在感情方面都是如此。他们感受不到什么叫安稳,没有机会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对温馨的家庭氛围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宗教的意义也无法被他们获知。因为贫困,这些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会出现缺陷。
虽然贫穷不会必然带来祸患,但总体来说,“穷人的祸根是他们的贫困”。我们现在研究贫困,就是为了研究很多人之所以平庸的根源。
2.经济学与贫困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这种观点也被当时的奴隶所接受。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它的教义被人们广泛接受。但直到近年,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这种教义的内涵才被人们完全理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所谓的“下等人”是不是天生就该如此,难道他们注定了一生下来就要辛勤地劳动、付出,然后却一无所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却成了别人幸福生活的来源。
工业革命以来的事实证明,贫困是造成愚昧的原因之一。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种局面是可以解决的。机器的使用,将工人从沉重的工作负荷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他们开始有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一些好的方针政策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施行。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技术类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多。他们的数量日益超过了纯粹靠体力生存的工人的数量,他们的属性已经不能再用“下等人”这个词语来定义了,他们很多人已经过上了比以前上流社会的人更加舒适的生活。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一个深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人是否生来就是平等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来分配这个世界的财富,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承受贫穷的煎熬和劳动的枯燥?社会越发展,这个问题越凸显。
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经济学家不能完全回答。这一部分要靠人本性中的道德力量和政治素质来解决;另一部分,经济学范围内的推论和证明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学流行的原因之一。
3.竞争
经济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一方面是很多人漠视了经济学与人类社会福祉的联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经济学研究的课题,都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才开始出现的。例如,生产产业化之后出现的生产、分配、消费方面的改变。近代,人们逐渐在经济问题上摆脱了一些古代遗俗的约束,对自由的追求,对发展的追求使得经济学理论中的很多问题重新具备了重要的意义。其中,竞争就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带来的企业的自由度和独立自主以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很多人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方式跟之前旧的生产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竞争性的增强。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竞争是双方之间的较量,尤其是在商品销售价格方面的比较。这种竞争比过去显得更加普遍,但这只是近代产业相对次要的特征,不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近代产业的特点。但就目前来说,已经知道的方面有:选择目标的自主性和惯性,细心和快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