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内科疾病临证点拨
0.00     定价 ¥ 3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7761079
  • 出 版 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精彩书摘
  《内科疾病临证点拨》:
  6.临证凡遇高热、头痛、眩晕等急性病证均可大椎穴针刺或放血,常收佳效。因为大椎穴为督脉经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针刺或点刺放血能疏通督脉及六阳经之气血,故可获效。
  7.高热病人可在内服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足浴,方法是:麻黄15g、桂枝15g、防风15g、透骨草10g,水煎15分钟,熏洗浸泡双足20~30分钟,剩余之药渣可加水再煎1~2次,一日浸泡2~3次。此法有解表发汗退热之效。
  8.在长期高热病人的治疗中,当邪气内传、正气败退时,要及时扶正救逆;当正气渐复,则予以扶正祛邪;当正气恢复、邪郁肌表时,则予以祛邪外出。
  9.高热病人取淡豆豉疏散表邪、护卫安中之效,加入应证方药中可收效,并可助脾胃以利药物吸收。
  10.外感病出现高热者,若属卫气同病,邪在脏腑而属实热证,临证需突破先表后里之常规,大胆采用表里双解、内外共调之法,通过清热祛邪途径,快速排泄邪热毒素,促使机体康复。临证可取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升降散治之,方中石膏重用30~200g、大黄重用6—20g取效甚捷。
  11.小柴胡汤最适宜治疗正邪交争之高热,如果再配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热的速度比输液来得都快。中医认为.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不是对抗邪气,而是给邪气找出路,因势利导,通过发汗的方法将肌表的邪气散发出去。由于感冒初期,邪气比较浅,所以稍微一发散,邪气就会轻易祛走。感冒初期发热,用中医治疗,既经济又好得快。治疗外感寒邪,邪在半表半里者,若见高热,方中柴胡一味可用至30—50g,退热有奇效,但需中病即止。
  12.治疗外感高热,柴胡、生石膏为必选之品,非大剂不可捷效,柴胡退热用量不少于15—30g,生石膏不少于30g,常用量为100~120g,这不仅有利于缩短病程,还可截断病势,防止复感外邪和病情转变。二药的作用在于邪在卫分可解,邪在气分可清,不论有无表证,只要邪未入营血均可应用此二药。二药大剂量应用是退热之关键。
  13.外感热病,可用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常用药物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赤芍、牡丹皮、虎杖、丹参。
  14.急性高热多由外感邪气所致,部分内伤发热也可呈急性发热表现。临床可选清开灵、双黄连治疗。病程短、年龄小、呼吸道感染、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不高者宜用清开灵;病程长、年龄大、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偏高、消化系统感染宜用双黄连。
  15.温病初起,身体壮热,脉浮有力;或感冒初起,身热而不恶寒者,可放胆用生石膏60~120g、大米50~100g,水煮500~1500ml,乘热尽饮之,令周身汗出而热解,有奇效。
  16.对于外感高热之治疗,要审证求因,因势利导,顺势透邪,务求邪气外达为要。清热之中勿忘养阴生津,纯用寒凉常常会变生他证。
  ……
展开
目录
肺系病证
发热
感冒
咳嗽
喘证
哮病
痰饮
肺胀
肺痨
其他

脾胃系病证
呕吐
呃逆
反胃
吐酸
胃痛
胃胀
腹痛
腹胀
腹泻
痢疾
便秘
其他
胃病治则

肾系病证
水肿
癃闭(尿潴留)
其他

脑系病证
痫病
痴呆
癫狂
中风
眩晕
头痛
其他

心系病证
胸痹
心悸
心衰
不寐
其他

肝胆系病证
肝病
肝炎
黄疸
肝硬化
乙型肝炎
酒精肝
脂肪肝
肝纤维化
胆囊炎
胆囊息肉
胆结石

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
腰痛
颤证
其他

气血津液病证
汗证
肥胖
消渴
血证
郁证
其他

其他病证
甲状腺病证
面瘫
三叉神经痛
痰证和鼾证
各种术后症状

赵振兴常用药物组合
赵振兴常用药物组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