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疾病临证点拨》:
6.临证凡遇高热、头痛、眩晕等急性病证均可大椎穴针刺或放血,常收佳效。因为大椎穴为督脉经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针刺或点刺放血能疏通督脉及六阳经之气血,故可获效。
7.高热病人可在内服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足浴,方法是:麻黄15g、桂枝15g、防风15g、透骨草10g,水煎15分钟,熏洗浸泡双足20~30分钟,剩余之药渣可加水再煎1~2次,一日浸泡2~3次。此法有解表发汗退热之效。
8.在长期高热病人的治疗中,当邪气内传、正气败退时,要及时扶正救逆;当正气渐复,则予以扶正祛邪;当正气恢复、邪郁肌表时,则予以祛邪外出。
9.高热病人取淡豆豉疏散表邪、护卫安中之效,加入应证方药中可收效,并可助脾胃以利药物吸收。
10.外感病出现高热者,若属卫气同病,邪在脏腑而属实热证,临证需突破先表后里之常规,大胆采用表里双解、内外共调之法,通过清热祛邪途径,快速排泄邪热毒素,促使机体康复。临证可取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升降散治之,方中石膏重用30~200g、大黄重用6—20g取效甚捷。
11.小柴胡汤最适宜治疗正邪交争之高热,如果再配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热的速度比输液来得都快。中医认为.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不是对抗邪气,而是给邪气找出路,因势利导,通过发汗的方法将肌表的邪气散发出去。由于感冒初期,邪气比较浅,所以稍微一发散,邪气就会轻易祛走。感冒初期发热,用中医治疗,既经济又好得快。治疗外感寒邪,邪在半表半里者,若见高热,方中柴胡一味可用至30—50g,退热有奇效,但需中病即止。
12.治疗外感高热,柴胡、生石膏为必选之品,非大剂不可捷效,柴胡退热用量不少于15—30g,生石膏不少于30g,常用量为100~120g,这不仅有利于缩短病程,还可截断病势,防止复感外邪和病情转变。二药的作用在于邪在卫分可解,邪在气分可清,不论有无表证,只要邪未入营血均可应用此二药。二药大剂量应用是退热之关键。
13.外感热病,可用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常用药物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赤芍、牡丹皮、虎杖、丹参。
14.急性高热多由外感邪气所致,部分内伤发热也可呈急性发热表现。临床可选清开灵、双黄连治疗。病程短、年龄小、呼吸道感染、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不高者宜用清开灵;病程长、年龄大、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偏高、消化系统感染宜用双黄连。
15.温病初起,身体壮热,脉浮有力;或感冒初起,身热而不恶寒者,可放胆用生石膏60~120g、大米50~100g,水煮500~1500ml,乘热尽饮之,令周身汗出而热解,有奇效。
16.对于外感高热之治疗,要审证求因,因势利导,顺势透邪,务求邪气外达为要。清热之中勿忘养阴生津,纯用寒凉常常会变生他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