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治社会视野下民事纠纷非诉讼化解决机制研究/治安学文库
0.00     定价 ¥ 9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7240162
  • 作      者:
    作者:农江|责编:田红恩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非讼”和“诉讼”作为化解矛盾的两大手段,都是推动矛盾纠纷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权利意识逐步增强,诉讼案件数量快速增长,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起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纠纷解决体系,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本书以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法治社会背景下,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功能、制度构建等,并通过对世界各国现行的各种ADR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比较探讨,力求在此基础上,寻求我国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化解民事纠纷中的发展和完善路径,同时促进非讼化机制与诉讼的协调互补。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概述
第一节 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与类型
一、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特征
二、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
第二节 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
一、缓解“诉讼爆炸”给法院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二、充分保障公民选择权的实现
三、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
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是解决现代性纠纷的现实需要
第三节 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和发展
一、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
二、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
第四节 我国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一、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设立的社会环境
二、与诉讼形成优势互补
第二章 域外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概览
第一节 欧洲国家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英国
二、德国
第二节 美国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美国ADR机制产生溯源
二、美国ADR机制的特点
三、美国ADR机制的发展
第三节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日本
二、韩国
第三章 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 协商
一、协商的概念
二、协商的特征
三、协商的条件
四、协商的原则
五、协商的程序
第二节 调解
一、调解的概念
二、调解的特征
三、调解的形式和种类
四、调解的原则
五、调解的程序
六、调解与诉讼的衔接
第三节 仲裁
一、仲裁的概念和特征
二、仲裁的性质
三、仲裁的类型
四、仲裁的程序
第四节 特定纠纷类型的解决机制
一、劳动争议
二、家事纠纷
三、消费者纠纷
四、交通事故纠纷
五、医疗纠纷
六、环境纠纷
第四章 我国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
第一节 我国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历史沿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模式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三、转型期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四、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和完善
第二节 我国现行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的类型
一、调解
二、仲裁
三、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
四、消费者纠纷处理机制
五、交通事故纠纷处理机制
六、我国医疗事故赔偿纠纷处理机制
七、信访制度
第三节 我国法院调解与非讼化解决机制的衔接
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二、法院调解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与非讼化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
第五章 我国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上的束缚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尚不完善
三、实质性彻底解决纠纷的原则不明晰
四、多元化解纷主体间协同性不强
第二节 我国民事纠纷非讼化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法治社会建设对非讼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需求
二、理念上的构建
三、推进全国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进程
四、制度上的完善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信访工作条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