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病理学等多种学科方法与手段,对采集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不同墓向的44例人骨标本进行系统研究:
第一,该墓地出土人骨标本的死亡年龄、骨骼形态、病理现象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墓向差异。两性比例相对均衡,平均预期寿命为34.35岁。似乎存在一定两性分工,多患有龋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女性居民在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摄入不及男性,但整体营养状况良好。
第二,该墓地古代居民好发龋病的同时,后部牙齿磨耗较为严重,根据其四肢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及四肢长骨的发育情况来看,该墓地古代先民应拥有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可为其提供大量植物性食物,同时该人群还摄取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结合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推测其主要生活方式是在进行一定程度粟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粟作农业的剩余产品(如秸秆等)饲喂牛、羊等动物以获取生活所需的肉、奶等。
第三,该墓地两性居民的颅骨形态特征较为一致,以中颅型、高颅型、狭颅型相结合为主要颅型特点;以中眶型、狭额型、平颌型的中面角、中等的面宽和面部扁平度为主要面型特征。结合古DNA分析结果推测其为中原移民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住民等古代人群进行多代基因交流的后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