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案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关于低碳发展的概念
二、关于碳排放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文明思想理论
二、流域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环境经济学理论
五、公共物品理论与产权理论
第三节 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 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黄河流域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三、生态环境状况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
第二节 黄河流域治理实践经验
一、治理实践
二、治理经验
第三节 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现状
第四节 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 黄河流域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碳排放状况
一、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碳排放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强度状况
一、碳排放强度的结果分析
二、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三、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地理探测器
三、单个驱动因素作用强度分析
四、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收敛性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情况
一、超效率SBM模型
二、碳排放效率结果分析
第二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
一、动态差异演变分析
二、区域差异结果分析
第三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收敛性
一、收敛性分析方法
二、收敛性结果分析
第四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空间杜宾模型
三、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
四、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与选择
五、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省域分配及碳减排潜力评估
第一节 碳排放权的交易发展现状
一、碳排放交易的发展现状
二、黄河流域碳排放交易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的分配指标体系
一、碳排放权分配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指标的筛选与处理
三、碳排放权测算及省域分配模型
四、数据来源
第三节 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的省域分配
一、碳排放权分配权重结果
二、碳排放权配额结果分析
三、碳排放空间余额及其分类
第四节 黄河流域的碳减排潜力评估
一、碳减排潜力评估方法
二、碳减排潜力结果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公共利益主体博弈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第二节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一、生态补偿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公共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一、博弈层次划分及方法选择
二、黄河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间博弈
三、引入中央政府激励约束机制的黄河流域政府间博弈
四、黄河流域微观利益主体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转型的路径
第一节 加强黄河流域碳排放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
一、建立健全流域一体化发展机制
二、构建黄河流域协同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节 发挥流域各省区优势,探索新型产业发展及碳减排模式
一、做好重大产业布局设计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
第三节 优化和完善黄河流域碳排放治理配套机制及政策
一、形成流域碳排放治理创新体制机制
二、健全黄河流域碳排放治理资金保障政策
三、建立健全流域经济环境耦合协同的支撑体系
第四节 打造宜居的黄河流域环境与优质的黄河文化品牌
一、加快建立流域民族事务协同治理机制
二、注重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三、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传播与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建立多元化的协同联动机制,配套制度完备的保护机制
一、加强政府间合作共谋机制
二、推进补偿资金的横向转移支付
三、健全协调沟通的对话平台
四、强化生态补偿的法律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