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瓶颈的投资者
20 多年来,我一直作为一名专业投资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这一职业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就是:它需要人思考,且需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参与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去思考。这一职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世界一直在变化。当然,投资业务内部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事实上,当我开始做投资者时,科特龙(Quotron)报价机仍然是我们获取股票价格信息的主要工具。它被安装在交易大厅里,一台机器供十几名交易员共用。科特龙算不上一件精致的科技产品,每台至少重达7千克。它需要一根专用的电话线,而且只有一块很小的绿色屏幕。它在传输少量数据时就展露出一副不堪重负的样子,甚至连那块小屏幕都会颤个不停。使用这台机器时,用户必须手动输入每只股票的代码,这导致机器周围经常大排长龙,在股票市场变动频繁的日子里尤其如此。
但是,科特龙报价机对用户如此的“不友好”,反而成为它巨大的优势。它就像公共饮水机一样,给分析师们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的场合。半导体分析师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油价变动的情况;零售分析师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住房开工的情况。甚至只需要观察同行们检视他们所持有的重要股票时脸上呈现的表情,分析师就能知道哪些行业表现不俗。围绕着报价机的那群人将各自的“数据舱”连接成了一个网络,这些网络化的数据便成了知识,有时甚至是智慧。而与数据的连接同样重要的是,它还将我们这些人彼此联系在了一起。
毫无疑问,热力图是一个更便捷的了解股票价格数据的工具。而如今,你甚至无须成为专业的投资者,就可以随时从手机上获取这些数据。但伴随这种高效而来的却是某些事物的消失,比如那些在交易大厅里进行的对话。在那个有“公共饮水机”的环境中所能获得的视角、交流和联系,并不能像我们的手机那样被轻巧地收进口袋里。尽管它们仍然存在,但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这种技术改进的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其中涌现出的大多数新工具、新产品和新流程,都在效率、速度或规模方面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这些进步让许多联系日渐削弱,包括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始终是投资行业的核心所在。
随着这些年投资业务朝这种趋势不断发展,我越来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起初,我并不能厘清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甚至无法意识到其中隐含的焦虑。后来,在从事资金管理的最后几年里,我曾一整天都在和客户开会,一天连续开了十几场会。在这一天结束时,我蓦然意识到,几乎每一位客户都向我询问了关于投资组合的统计数据,如跟踪误差之类的问题,只有一位客户询问了与我实际所做的投资相关的问题:该公司为世界做了哪些有用的工作?为什么它值得我们股东为其配置资金?
在这之后不久,面对 2006 年的一次市场微调(远不及我们在那几年后遭遇的危机),我管理的基金表现不佳,盈利状况可能比我们各种花哨的风险管理模型所宣称的差了不止10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管理的基金渐有起色,并再次表现出众。但即使度过了这次小小的危机,我仍感到深深的不安。我担心,自己的职业正朝着一个对我而言陌生疏离的方向发展;我也担心,我们发明的那些用来帮助我们更明智地进行投资的工具,正在让我们偏离初衷。重要的是,这种担心并非通过换新工作或新行业就能排解。一直以来,我以投资为自己的天职。一想到自己与这份天职渐行渐远,我就感
到心碎。
蜜蜂的决策
幸运的是,就在我陷入瓶颈之际,我发现了蜜蜂。更准确地说,是我找到了康奈尔大学著名的蜜蜂研究专家汤姆·西利(Tom Seeley)博士。西利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蜂群的集体决策。他的研究证明,蜜蜂在决策方面的表现远非“做得不错”或刚刚高于平均水平而已,而是非常出色。举例来说,当蜂群举家搬迁时,它们几乎每次都能找到那一区域的最佳筑巢位置。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西利博士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惊叹,但真正打动我的是他演讲的结论,也就是蜜蜂能够做出最佳决策的奥秘:
● 蜜蜂会到外界收集信息。当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时,蜜蜂们可不会躲在一间狭小的会议室里,拿出幻灯片做演示。它们会离开蜂巢,去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
● 收集完信息后,它们会回到蜂巢,积极、客观地共享信息。蜂巢里没有顾问、谈话专家或是权威之类的角色。它们只是公开、直接、客观地分享各自了解到的信息。
● 它们不断迭代这一过程,直到信息完整且令全体信服。
● 最重要的一点是,蜜蜂有一套明确的、共同的价值体系。它们都知道什么位置最适合筑造蜂巢,这是它们决策的依据。没有幕后议程,没有政治动机,蜜蜂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求最佳答案。
听着西利博士在演讲中侃侃而谈,我感到愈发兴奋,也愈发自在,这是一种久违的自在感。我意识到,蜜蜂所体现出的特质,与投资者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所需的特质不谋而合。
我所认识的那些最出色的投资者,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