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互联网
1.1.1 发展背景
1.1.2 能源互联网定义
1.1.3 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和功能
1.2 能源互联网与清洁能源消纳
1.2.1 “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消纳
1.2.2 能源互联与协同优化
1.2.3 能源互联中的“源-网-荷-储”互动
1.2.4 综合能源调控体系
1.3 高性能通信网对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意义和作用
1.3.1 发展意义
1.3.2 作用分析
1.4 能源互联网对电力通信网的性能需求
1.5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通信网诊断分析技术要求
1.6 电力通信网诊断技术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现代电力通信技术
2.1 电力通信网概述
2.1.1 电力通信骨干网
2.1.2 电力通信终端接入网
2.2 电力通信骨干网相关技术
2.2.1 WDM技术
2.2.2 SDH技术
2.2.3 MSTP技术
2.2.4 OTN技术
2.3 电力通信终端接入网相关技术
2.3.1 5G及B5G技术
2.3.2 电力线载波技术
2.3.3 xPON技术
2.3.4 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
2.3.5 NB-IoT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力领域知识图谱
3.1 知识图谱概述
3.1.1 知识工程的发展与知识图谱的起源
3.1.2 知识图谱构建
3.1.3 知识图谱存储与查询
3.1.4 知识图谱应用
3.2 机器学习理论
3.2.1 决策树
3.2.2 神经网络
3.2.3 支持向量机
3.2.4 朴素贝叶斯分布
3.3 面向电力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
3.3.1 电力领域知识图谱背景
3.3.2 电力领域知识图谱本体构建
3.3.3 电力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
3.4 面向电力通信专业的知识图谱案例
3.4.1 知识抽取
3.4.2 知识融合
3.4.3 知识更新和可视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力通信业务重要度分析及应用
4.1 电力通信网承载业务分析
4.1.1 电网发电侧业务需求
4.1.2 输变电侧业务需求
4.1.3 配电侧业务需求
4.1.4 用电侧业务需求
4.2 业务重要度定义
4.3 面向能源互联的电力业务重要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力通信网脆弱性诊断与关键节点识别
5.1 复杂网络理论
5.1.1 复杂网络的研究历史
5.1.2 复杂网络关键统计特征
5.1.3 经典网络模型
5.1.4 复杂网络主要应用
5.2 双层耦合网络脆弱性分析
5.2.1 电力通信网节点脆弱性
5.2.2 电网局站脆弱性
5.2.3 双网脆弱性关联分析
5.3 节点重要性评价模型
5.3.1 基于级联失效的节点重要度评估
5.3.2 基于网络流介数的重要节点辨识
5.3.3 基于层级结构的节点重要度评价方法
5.3.4 基于节点影响力的电力通信网络薄弱点识别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力通信网诊断分析方法
6.1 概述
6.1.1 电力通信网诊断原则
6.1.2 电力通信网诊断分析技术路线
6.2 常见诊断方法
6.2.1 层次分析法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6.2.3 反熵权法
6.2.4 数据包络分析法
6.2.5 主成分分析法
6.2.6 D-S证据理论法
6.2.7 TOPSIS法
6.3 电力通信网诊断指标体系
6.3.1 电力通信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6.3.2 电力通信网拓扑水平指标体系
6.3.3 电力通信网业务水平指标体系
6.3.4 电力通信网运行水平指标体系
6.4 多级可拓诊断方法
6.4.1 可拓学原理
6.4.2 基于多级可拓的诊断方法
6.5 电力通信网诊断案例分析
6.5.1 电力通信网诊断案例数据分析
6.5.2 电力通信网发展水平诊断案例分析
6.5.3 电力通信网拓扑水平诊断案例分析
6.5.4 电力通信网业务水平诊断案例分析
6.5.5 电力通信网诊断案例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