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良师益友当书读
读人与读书
我的大学岁月
不逝的先生,永远的校长
三访荻港
我眼中的熊老师
——写在熊铁基先生米寿之际
董老师,一路走好
桂子山上夕阳红
一面之缘,一生受益
——写在野泽丰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真知传世启后人
——在冯天瑜先生八十寿辰纪念会上的致辞
采铜于山,筑基铺路甘为梯
——在《晚清民国报刊汉冶萍公司文献辑》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追忆梅莉
第二篇 书当快意读易尽
从“走进历史”到“走出历史”:章开沅先生的治史道路与史学思想
厚积薄发,求真求实
——评《黄奕住传》
评《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
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互补理论
——谈赵德馨教授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幽灵
——读《瘟疫与人》
历史问题的发现、理解与解释
——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术报告
将博士学位论文当作学术事业的一个高峰
——在华中科技大学优博论坛上的演讲
第三篇 教改探索留书香
精心培养擅教善研的“双优型”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
魂、体、用:高校教学改革的三个层面
——以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例
论专业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三个维度
循序渐进,行稳至远: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之我思
博雅与通识
——写在《博雅大讲堂精粹(第三辑)》出版之际
转换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文化
——《新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文化创新建设》序
教海扬波
——《教海扬波——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行思录》序
教道存真
——《教道存真——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叙事录》序
第四篇 书山路上回眸看
甲子回眸:青年学人成长的摇篮
——《史学月刊》与我的历史学习和研究
执着治学,探寻真知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南生教授访谈
南箭东金生花之笔
——访近代经济史专家彭南生教授
近代中国工业化:移植型与嫁接型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独家报道
中国经验构成“嫁接型”工业化之路
——《长江日报》“新时代学人”栏目专访
《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初版后记与再版后记
《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后记
《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后记
《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自序
《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后记
第五篇 书中自有师生情
研究洞茶历史,复兴砖茶文化
——《羊楼洞茶区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利用与传承》序
土改中乡村秩序重构的解构
——《乡村秩序重构及灾害应对——以淮河流域商水县土地改革为例(1947—1954)》序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序
《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序
《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序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消费模式变迁研究:以上海、天津为中心》序
国家与其边缘视域下的兰州城市史研究
——《现代与边缘:近代兰州城市发展研究(1872—1949)》序
《湖南近代轻纺工业研究》序
第六篇 学林漫漫书作缘
钩沉中华大学的“精、气、神”
——裴高才、陈齐著《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评介
坚守在抗战烽火中的中华大学
——《抗战烽火中的中华大学》序
解构清代藏区地方权力运行之谜
——《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序
一言一行皆关情
——《师生情缘录》序
让班级成为演绎生命的精彩舞台
——《我的班级故事》序
积极营造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概论》序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