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速铁路隧道内附属设施气动效应及安全性研究(精)/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系列/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3301040
  • 作      者:
    作者:彭立敏//杨伟超//施成华//雷明锋|责编:胡娟娟|总主编: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编委会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为“高速铁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丛书”之分册。内容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成果和作者长期在高速铁路隧道内附属设施气动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高速铁路隧道内附属设施的气动效应和安全性,提出气动荷载的取值标准及典型附属设施的安装标准,为高速铁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书论述了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分析方法、隧道内列车风变化规律、隧道内接触网风致振动的安全性、隧道内瞬变压力波变化规律,以及隧道锚栓型附属设施、锚固型附属设施的安全性等。 本书适合从事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隧道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高速铁路隧道主要附属设施
1.2.1 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类型及断面面积
1.2.2 隧道内接触网系统
1.2.3 隧道内轨旁电力附属设施
1.2.4 隧道内轨旁水沟和电缆槽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方法
1.3.2 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风研究
1.3.3 高速铁路隧道内压力波研究
1.3.4 高速铁路隧道内附属设施研究
1.4 本书主要内容和特色
1.4.1 主要内容
1.4.2 本书特色
第2章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分析方法
2.1 隧道内列车风分析理论
2.1.1 活塞风控制方程
2.1.2 活塞风增压理论
2.1.3 列车风影响因素
2.2 隧道内压力波计算理论与方法
2.2.1 基本理论
2.2.2 空间离散
2.2.3 边界条件
2.3 流体分析软件与计算过程
2.3.1 流体分析软件Fluent简介
2.3.2 滑移网格技术
2.3.3 求解过程
2.4 列车气动荷载下流固耦合计算
2.4.1 计算理论
2.4.2 求解过程
第3章 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风变化规律
3.1 计算模型
3.1.1 列车模型及计算参数
3.1.2 隧道模型及计算参数
3.1.3 计算工况
3.2 列车风时空变化特性
3.2.1 列车风不利影响范围
3.2.2 列车风时程变化规律
3.2.3 列车风空间分布特点
3.3 单线隧道交叉结构段列车风速度峰值
3.3.1 竖井交叉结构段
3.3.2 横通道交叉结构段
3.3.3 单线隧道列车风最不利情况判断
3.4 双线隧道交叉结构段列车风速度峰值
3.4.1 单车正常运行
3.4.2 双车交会运行
3.4.3 一车停靠一车运行
3.4.4 双线隧道列车风最不利情况判断
3.5 竖井因素对列车风的影响
3.5.1 竖井面积对列车风风速的影响
3.5.2 竖井高度对列车风风速的影响
3.5.3 竖井交叉角度对列车风风速的影响
第4章 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风致振动的安全性
4.1 列车风荷载下流固耦合计算模型
4.1.1 接触网计算模型及参数
4.1.2 边界条件
4.1.3 接触网荷载耦合
4.2 接触网支持结构动力晌应
4.2.1 接触网振动模态与应力集中
4.2.2 定位点动位移
4.2.3 定位点加速度
4.2.4 接触网吊柱锚栓受力分析
4.3 隧道拱顶衬砌动力响应
4.3.1 特征点动位移
4.3.2 特征点加速度
4.3.3 混凝土基材受拉力
4.3.4 混凝土基材受剪力
4.4 接触网风致振动下吊柱锚栓安全截面面积
4.4.1 基于锚栓钢材破坏受拉承载力
4.4.2 基于锚栓钢材破坏受剪承载力
4.4.3 接触网吊柱锚栓安全截面面积
4.5 接触网风致振动下吊柱锚栓安全锚固深度
4.5.1 基于混凝土锥体破坏受拉承载力
4.5.2 基于混凝土混合破坏受拉承载力
4.5.3 基于混凝土剪撬破坏受剪承载力
4.5.4 接触网吊柱锚栓的安全锚固深度
第5章 高速铁路隧道内瞬变压力波变化规律
5.1 压力波概述
5.2 计算模型
5.2.1 计算模型设置及网格划分
5.2.2 计算区域划分
5.2.3 工况模型
5.2.4 计算参数
5.2.5 计算工况
5.3 时速350km单线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
5.3.1 隧道内压力分析点布置
5.3.2 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
5.3.3 单线隧道内压力波传播机制分析
5.3.4 隧道内正负压分布特性及最大压差分布
5.4 时速350km双线隧道会车情况下压力变化过程
5.4.1 隧道内分析点布置
5.4.2 会车情况下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
5.4.3 双线隧道内压力波传播机制分析
5.4.4 会车情况下隧道内正负压分布特性及最大压差分布
5.5 时速250km双线隧道会车情况下压力变化过程
5.5.1 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
5.5.2 隧道内正压分布特性
5.5.3 隧道内负压分布特性
5.5.4 隧道内最大压差分布特性
5.6 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
5.6.1 隧道内部压力变化规律的可靠性
5.6.2 压缩波峰值的可靠性
第6章 高速铁路隧道锚栓型附属设施气动特性及安全性
6.1 附属设施-锚栓-衬砌体系计算模型
6.1.1 计算模型
6.1.2 荷载计算
6.1.3 接触设置
6.1.4 求解设置
6.2 附属设施-锚栓-锚固区衬砌体系动力响应特征
6.2.1 配电箱动力响应特征
6.2.2 后扩底锚栓动力响应特征
6.2.3 锚固区衬砌混凝土动力响应特征
6.2.4 锚固区二次衬砌破坏形式
6.3 各类荷载对附属设施的安全性影响
6.3.1 气动荷载的影响
6.3.2 配电箱自重的影响
6.3.3 列车振动的影响
6.3.4 各荷载的影响比较
6.4 附属设施-锚栓-衬砌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
6.4.1 锚栓规格对附属设施的安全性影响
6.4.2 列车速度对附属设施的安全性影响
第7章 高速铁路隧道锚固型附属设施锚栓规格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