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实际履行
第一节 发生履行障碍
一、拒绝履行
二、迟延履行
三、瑕疵履行
四、迟延履行和瑕疵履行的关系
第二节 实际履行优先于合同解除
第三节 补救履行作为双方共同的权利
一、补救履行作为卖方的权利
二、补救履行作为买方的选择权
第四节 补救履行的边界
一、补救履行不具有可能性
二、补救履行不合理
三、“不合比例”作为抗辩权
第五节 特定物买卖中交付替代物的可能性
一、特定物概念说
二、可替代物理论
三、本书观点
第二章 约定损害赔偿
第一节 违约金
一、概念区分
二、有效的违约金约定
三、违约金生成
四、违约金司法增减
第二节 定金
一、定金功能
二、概念区分
三、有效的定金约定
四、定金客体
五、定金限额
六、定金罚则生成
第三节 定金的增减
一、实际损失高于定金罚金时的损害赔偿
二、定金酌定降低
第四节 定金罚则与违约金的关系
一、违约金罚则与定金罚则选择适用
二、违约金与定金并行适用的约定
第五节 违约金和定金分别与其他违约责任的关系
一、违约金与其他违约责任的关系
二、定金与其他违约责任的关系
第三章 法定损害赔偿
第一节 损害赔偿责任成立
一、债权人有损失
二、因果关系
三、归责原则
四、不存在责任排除事由
五、损害赔偿责任减免
第二节 损害赔偿范围
一、实际损失
二、可得利益损失
三、精神损害赔偿
四、具体损害赔偿范围
五、可预见性规则
六、损失确定考虑的其他因素
第四章 合同解除
第一节 合同解除制度的概况
一、罗马法时期的合同解除制度
二、共同法时期的合同解除制度
第二节 重大违约解约
一、预期违约时的解除权
二、迟延履行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的解除权
三、迟延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时的解除权
四、瑕疵履行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解除权
五、部分给付瑕疵时的解除权
第三节 宽限期设置解约
一、宽限期设置解约模式——重大违约解约模式之外的
另一种选择
二、如何有效“设置”宽限期
三、宽限期不必要的情况
四、宽限期的再次设置
五、宽限期经过无果的法律后果
六、我国合同解除的“宽限期模式”分析
第四节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一、标的可以返还时的法律后果
二、标的不能返还“原物”时的价值赔偿
三、收益的返还
四、合同解除与违约损害赔偿的关系
第五章 债务人的救济手段
第一节 不可抗力抗辩
一、不可抗力概念
二、重要的具体不可抗力事件
三、不可抗力与履行障碍之间的必然性
四、法律后果
五、债务人通知义务和提供证明义务
六、迟延履行排除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
第二节 债权人的减损义务
一、减损义务作为不真正义务
二、避免损失扩大的措施
三、措施的适当性
四、法律后果
第三节 债权人与有过错
一、“与有过错”的争议
二、理论基础
三、成立要件
四、法律后果
五、法律属性
第四节 债权人迟延作为债务人减轻责任的原因
一、受领迟延的前提条件
二、债务人依约提供给付
三、债权人拒绝受领或拒绝为对待给付
四、受领迟延终止
五、法律后果
第五节 第三人原因导致违约
一、基本情况
二、与相关规定的关系
三、第三人的范围
四、“原因”的意涵
五、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责任成立依据
六、第三人和债务人的关系
第六节 双方违约
第六章 履行不能的救济
第一节 履行不能不可归责于债务人
第二节 履行不能可归责于债务人
第三节 解除合同与不解除合同损害赔偿的差异
第四节 金钱之债的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
第五节 总结
第七章 情事变更时的救济
第一节 重新协商作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前置机制
一、重新协商的渊源
二、重新协商的法律属性
三、违反重新协商义务的法律后果
四、重新协商的合理性
第二节 不能达成协商一致的法律后果
一、重新协商作为合同变更权和解除权产生条件的合理性
二、变更合同与解除合同的关系
三、合同变更:形成权还是请求权
四、当事人作出选择后是否可以任意变更
第三节 诉讼中的具体问题
一、法院的形成空间限制
二、变更合同时当事人的具体诉讼请求
三、重新协商与抗辩权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