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对当前文献的简要回顾与评价
(二)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本书限定与说明
第二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概说
一、刑事诉讼指挥权之概念
(一)“指挥”之多层含义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之用语检视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之内涵
(四)刑事诉讼指挥权之类型划分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之特征
(一)权力属性:职权抑或义务
(二)权力主体:个体抑或组织
(三)行使方式:口头抑或书面
(四)赋权形态:法定抑或意定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与相关职权之比较
(一)刑事诉讼指挥权与法庭警察权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与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与审判管理权
四、刑事诉讼指挥权之功能
(一)促进诉讼进程
(二)维持庭审秩序
(三)实现公正审判
(四)彰显司法权威
第三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之行使原则
一、刑事诉讼指挥权行使原则之基本理论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与行使原则之关系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行使原则之体系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行使原则的价值
二、刑事诉讼指挥权行使之无罪推定原则
(一)诉讼指挥视角下无罪推定原则之含义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时代意义
(三)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指挥中的适用
三、刑事诉讼指挥权行使之平等对待控辩双方原则
(一)诉讼指挥中平等对待控辩双方原则之含义
(二)平等对待控辩双方原则之意义
(三)平等对待控辩双方原则在刑事诉讼指挥中的适用
四、刑事诉讼指挥权行使之及时性原则
(一)诉讼指挥视角下的及时性原则
(二)遵循及时性原则之意义
(三)及时性原则在刑事诉讼指挥中的适用
第四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之行使规则:对人之指挥
一、审核、确认辩护人资格
(一)审核、确认辩护人资格之行为性质
(二)取得辩护人资格之程序检视
(三)审核辩护人资格的限度
二、制止诉讼参与人不当发言
(一)制止诉讼参与人不当发言的方式及依据
(二)制止诉讼参与人不当发言的限度
(三)诉讼参与人的异议与法官异议裁决
三、刑事诉讼指挥视角下的法官释明权
(一)法官释明权为何属于诉讼指挥权
(二)刑事审判中法官释明权的内容
(三)合理采取释明方式
(四)刑事审判中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规则
四、许可有关人员在庭与退庭
(一)在庭、退庭许可权的性质及影响
(二)被告人在庭、退庭的许可
(三)证人退庭的许可
(四)辩护人是否在庭的许可
第五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之行使规则:对事之指挥
一、案件审理之进程控制
(一)指定审判期日
(二)开庭、休庭、闭庭的安排
(三)决定中止审理
(四)决定延期审理
二、决定庭审方式、庭审地点
(一)庭审方式、地点决定权的性质
(二)刑事案件远程视频方式开庭
(三)庭审直播方式开庭
(四)法庭地点的选择与安排
三、证据调查顺序、方式安排权
(一)证据调查顺序、方式安排权的性质及意义
(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孰先孰后调查
(三)实物证据调查方式的安排
(四)言词证据的调查顺序及方式
四、法庭辩论程序之引导
(一)法庭辩论程序的启动与转换
(二)法庭辩论方式的安排与控制
(三)法庭辩论的时间分配
第六章 刑事诉讼指挥权之保障
一、刑事诉讼指挥之理念转变与规范建构
(一)正名:更新诉讼指挥理念
(二)赋权:明晰重要指挥权限
(三)兑现:完善相应配套规范
二、刑事法官诉讼指挥素养之提升
(一)调适法官审判心理
(二)规范法官诉讼指挥的语言
(三)充实法官知识储备
三、刑事法官诉讼指挥之考评、培训与惩戒
(一)考评渠道多元化
(二)教育培训专业化
(三)惩戒程序司法化
结语 让刑事诉讼指挥权在法治轨道内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