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福建黄泥田土壤肥力演变与改良利用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660381
  • 作      者:
    作者:王飞//李清华//何春梅|责编:徐定娜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以福建省广泛分布的中低产黄泥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典型样区调查与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在系统总结黄泥田土壤属性特征、土壤肥力长期演变及改良利用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本书。全书共分14章:第一章介绍福建黄泥田形成与利用现状,第二章、第三章总结黄泥田土壤肥力特征及与中高产灰泥田的差异,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介绍了长期施肥下黄泥田土壤有机碳和大量、中微量元素的演变规律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第十章至第十一章分析了长期施肥下黄泥田土壤酶、微生物及杂草生物多样性特征,第十二章介绍了长期施肥下黄泥田水稻产量演变及籽粒营养品质,第十三章总结了黄泥田主要改良利用技术,第十四章综述了黄泥田改良利用研究策略。 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黄泥田土壤改良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适合从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黄泥田形成与利用现状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形成与特征
第三节 利用现状与分布
第四节 黄泥田长期定位试验
第二章 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特征及评价
第一节 黄泥田土壤障碍因子
第二节 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三章 黄泥田与灰泥田基础地力差异
第一节 黄泥田和灰泥田基础地力与施肥农学效率差异
第二节 黄泥田和灰泥田水稻养分利用差异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四章 黄泥田土壤有机碳演变
第一节 土壤有机碳演变
第二节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固持及其组分分配特征
第三节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分配贡献特征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及其应用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五章 黄泥田土壤氮素演变
第一节 土壤全氮演变与相关氮素因子变化
第二节 土壤团聚体氮素累积和有机氮组成
第三节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差异及影响因子
第四节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游离氨基酸剖面差异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六章 黄泥田土壤磷素演变
第一节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演变
第二节 土壤有效磷对磷形态响应
第三节 土壤有效磷变化对土壤磷盈亏响应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黄泥田土壤钾素演变
第一节 土壤钾素演变
第二节 土壤钾素平衡
第三节 土壤-植株钾素及盈亏对钾肥投入量响应
第四节 土壤钾素肥力定向培育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八章 黄泥田土壤-水稻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第一节 土壤-植株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
第二节 土壤-植株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及产量相互关系
第三节 黄泥田土壤限制性养分阈值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九章 黄泥田土壤中微量元素演变
第一节 土壤交换性钙、镁与有效硫演变
第二节 土壤有效铁、锰、铜、锌、硼演变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十章 黄泥田土壤酶及微生物特征
第一节 土壤酶活性
第二节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第三节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
第四节 土壤真菌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十一章 黄泥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特征
第一节 稻田杂草种类、密度及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 稻田杂草生物量及养分吸收
第三节 稻田杂草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十二章 黄泥田水稻产量与籽粒营养品质
第一节 水稻产量与基础地力贡献演变
第二节 水稻籽粒营养品质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十三章 黄泥田改良利用技术
第一节 有机物料还田技术
第二节 紫云英压青利用
第三节 水旱轮作技术
第四节 厚沃耕层技术
第十四章 黄泥田改良利用研究策略
第一节 黄泥田形成过程
第二节 黄泥田障碍因子
第三节 黄泥田改良利用措施
第四节 黄泥田改良利用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