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
0.00     定价 ¥ 4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082322
  • 作      者:
    编者:赵敏//刘永进//冯云飞//史安娜|责编:龚俊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模式存在着治理主体单一、治理功能碎片化、治理缺乏协作机制、治理过程与治理目标没有充分兼顾环境友好等问题。因此,架构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流域管理模式与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研究通过对现有流域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发现缺陷与不足,从经济、社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利用多种手段对流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对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相关理论与国际经验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博弈论
2.1.3 生态经济学
2.1.4 福利经济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6 合作竞争理论
2.1.7 政府管制理论
2.2 国外流域治理的实践
2.2.1 国外流域治理现状
2.2.2 国外流域治理的案例分析
2.3 国外流域治理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流域治理现状及存在缺陷分析
3.1 我国流域治理主体分析
3.1.1 政府
3.1.2 企业
3.1.3 社会组织
3.1.4 流域治理主体共生关系的博弈诠释
3.2 我国流域治理手段与制度分析
3.2.1 流域治理手段
3.2.2 流域治理制度
3.3 我国流域治理模式与机制的缺陷
3.3.1 治理功能“碎片化”
3.3.2 治理主体“单边化”
3.3.3 治理缺乏协作机制
3.3.4 治理过程没有充分兼顾环境友好
3.4 我国流域治理模式与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3.4.1 流域区与行政区规则不兼容
3.4.2 涉水机构的复杂性
3.4.3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4.4 “以物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3.4.5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路径与模式选择价值取向
4.1 价值取向的含义
4.2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的价值取向的维度
4.2.1 生态文明
4.2.2 环境友好
4.2.3 可持续发展
4.3 坚持价值取向的意义
4.3.1 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4.3.2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体化
4.3.3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3.4 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转变
第五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模式的内涵与框架
5.1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机制的特点
5.1.1 治理主体多元化
5.1.2 治理目标综合化
5.1.3 治理手段多样化
5.2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5.2.1 分层治理
5.2.2 伙伴治理
5.2.3 分层治理与伙伴治理相结合
5.3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框架的意义
第六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模式选择
6.1 流域治理模式概述
6.2 国内外主要流域治理模式
6.2.1 直接管制治理模式
6.2.2 市场治理模式
6.2.3 协商治理模式
6.3 流域治理最佳模式必备条件
6.3.1 系统性
6.3.2 资源环境承载性
6.3.3 协调性
6.3.4 可持续性
6.4 流域治理的最佳模式——综合治理模式
6.4.1 综合模式的概念
6.4.2 采取综合治理模式的原因
6.4.3 采取综合治理模式的意义
第七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路径选择
7.1 基于生态文明流域治理的总体思路
7.1.1 基于生态文明流域治理的总体要求
7.1.2 基于生态文明流域治理的基本原则
7.2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路径分析与选择
7.2.1 建立流域间的区域协调与合作制度
7.2.2 构建完善的流域水权交易制度
7.2.3 建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
7.2.4 完善流域治理的自愿性激励措施
7.2.5 加强流域治理的技术创新
7.2.6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第八章 案例分析:基于水生态足迹的淮河流域发展模式
8.1 水资源生态足迹构建
8.2 淮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现状诊断
8.3 淮河流域发展方式选择
第九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政策选择
9.1 坚持经济手段,发挥市场化治理的优势
9.1.1 PPP模式
9.1.2 BOT模式
9.1.3 TOT模式
9.1.4 PPP、BOT、TOT公私伙伴治理方式比较分析
9.2 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构建流域治理的多方博弈平台
9.2.1 公众参与流域治理的意义
9.2.2 公众参与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
9.2.3 公众参与流域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9.3 创新流域规划体系,加强流域的科学论证和综合治理
9.3.1 流域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安排
9.3.2 流域规划的内容体系
9.4 创新与完善流域相关立法,为流域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
9.4.1 引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以修订完善相关法律
9.4.2 制定专门的《流域管理法》
9.4.3 出台流域性生态系统保护法规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水利部关于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的指导意见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的意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