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及跃迁路径--基于江苏实践的研究
0.00     定价 ¥ 1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5028
  • 作      者:
    作者:王文平|责编:徐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创新链是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结构支撑,《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及跃迁路径:基于江苏实践的研究》在创新理论、灰色系统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将建模分析及计算机仿真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区域创新链质量管理领域,考虑区域创新链的多阶段、多目标及多资源协同性,从结构性和过程性视角,将区域创新链分解为知识创新、研发创新及产品创新环节,并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源配置、产出全过程,以及各环节、各阶段间协同关系,界定区域创新链质量内涵,测算区域创新链质量指数,进而基于扩展灰色关联分析,识别促进性和抑制性关键因素,研究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理。*后,针对江苏构建区域创新链实践,提出创新资源驱动与创新产出牵引等不同质量跃迁路径。
展开
精彩书评
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人员,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人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创新包含在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部历史之中,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更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曾经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四大发明为首的发明创造为推动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然而,当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分别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领航者时,清政府的骄傲自满与闭关锁国导致中华民族与世界脱轨,由此我国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深重苦难,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成功走完现代化建设的“前半程”,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随着人口红利消退以及与世界前沿科技水平差距的缩小,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过去建立在简单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发展需求,改革随之进入深水区与攻坚区,亟须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突破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化解深层次矛盾,以此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表明区域,而非国家,才是创新的实际空间单位。即使在一国内部,创新也同样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以我国为例,经济区域按六大综合经济区可分为东北区(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京、津、冀、鲁、内蒙古中西部、晋、豫)、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渝、滇、黔、藏)和西北区(陕、甘、青、宁、新);按九大都市圈可划分为吉黑都市圈(以长春、哈尔滨为中心)、沈大都市圈(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中心)、济青都市圈(以济南、青岛为中心)、长江中下游都市圈(以南京、扬州、合肥为中心)、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湘鄂赣都市圈(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和成渝都市圈(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其中每个经济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位,例如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旨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使其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核心功能更加优化;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则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等。由于高端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区域间围绕创新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使其得到最高效的利用,最大化整体产出,从而优化国家的宏观经济布局与整体经济发展。
  链路思想在研究问题中的运用已普遍存在于生物学、自然科学、管理学等各门学科之中,例如生物链、供应链等。创新同样是由原始创新思想产生、研究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实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创新活动组成的链式系统,前一阶段的创新产出会对后一阶段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由此产生了创新链的概念。区域创新链是指区域层面的创新链,即以吸聚、共享及配置创新资源为支撑,由知识创新、研发创新及产品创新等不同环节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吸引外部资本和技术,利用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以模仿式创新、跟随式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创新系统。随着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环境红利和制度红利的逐步释放,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以增速调整、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亟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创新质量,是构建起以原始创新、突破式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区域创新链。因此,构建自主、可控、领先的高质量区域创新链,是驱动区域及国家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而提升创新资源投入、配置及产出全过程质量是支撑区域构建以创新自主、核心技术可控为内涵的高质量创新链的关键。同时,知识创新、研发创新及产品创新的创新方式、水平及各环节间的协同状态,决定了区域创新链质量。
  江苏作为全国首最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牢记为全国探路的职责使命,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创新需求,积极展开战略部署,争当高质量发展表率,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全省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产值增幅也十分可观;但与此同时,发展阶段的转变也让江苏的短板越发凸显,例如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低位徘徊、实体经济动力衰减等。基于此,本书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及其跃迁路径,并以江苏为对象进行实践层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首要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高端人才、研发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与重组,各国通过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融合创新,抢占未来全球创新制高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模式矛盾日益凸显,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为我国通过国际、国内资源循环耦合、互联互通,促进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对我国区域创新链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域创新链指以跨区域吸聚、共享及配置创新资源为支撑,由知识创新、研发创新及产品创新等不同环节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创新系统。自主、可控、领先的高质量区域创新链,是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知识创新、研发创新及产品创新的创新方式、水平及各环节间的协同状态,决定了区域创新链质量;在更大范围内吸聚、配置高端创新资源,是支撑区域构建以创新自主、核心技术可控并引领为内涵的高质量创新链的关键。因此,识别影响区域创新链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促进区域创新链中知识创新环节由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升级、研发创新环节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可控转变、产品创新环节由模仿改进转化为率先突破的区域创新链质量跃迁路径,对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和制造业大省,既是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引领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江苏基于比较优势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构建起与快速增长的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区域创新链,但是其以模仿、简单引进及跟踪创新为主的特征注定无法满足江苏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知识创新环节跟踪模仿多、原始创新少;研发创新环节技术引进多、自主创新少(尤其是在半导体加工、电子芯片等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零部件“卡脖子”现象严重),专利虽多但总体质量、国际化水平和转化率低[2017年,江苏专利申请总量超400万件、专利授权总量超200万件,成为全国首最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00万件的省份,但是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国(境)外专利较少,例如2017年全省专利产业化率为33.8%,仍不够活跃;2018年江苏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专利申请数为0.55万件,仅为广东省的21%]。制约江苏构建知识创新环节高效率、研发创新环节高精尖、产品创新环节高端化的高质量区域创新
  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的前沿性和活性创新资源不足;有效研发投入不足和高端研发人员缺乏;以及创新链各环节存在资源错配和协同性较低等问题。具体而言,尽管江苏与全球很多国家、地区及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但由于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创新型跨国企业,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的提升空间较大(2018年江苏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7%,而北京、上海分别达到6.17%和4.16%),导致未能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吸聚和配置创新资源,创新的国际化水准亟待提高。同时,江苏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环节存在资源错配和协同不足现象,如2017年三个环节的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为3.41%、5.69%和90.9%,专利的总体实施率为47.3%。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历史机遇,基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连接和融合,高效地配置创新资源,解决江苏在关键产业环节存在的核心技术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是江苏当前破解转型升级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调研分析江苏创新链不同环节创新资源丰度、全球化吸聚配置及各环节协同状态,评价、动态监测江苏创新链质量现状,把握江苏创新链质量水平及主要存在问题,识别影响江苏创新链质量提升的促进性和抑制性关键因素,并提出促进江苏创新链质量跃迁的路径,对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式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
  (1)区域创新链是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结构支撑,高质量的区域创新链是构建高质量国家创新系统的关键。本书从结构性、过程性视角,界定区域创新链质量内涵,测算区域创新链质量指数,研究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理,从提升区域创新链质量的维度,为我国建设高质量的国家创新系统提供新视角。
  (2)在对区域创新链内涵及其质量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结构性和过程性视角界定区域创新链质量内涵;借鉴前景理论中的参照依赖与损失规避假设,提出区域创新链质量的测度方法;通过扩展灰色关联分析公理体系,建立扩展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解析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3)以江苏创新链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江苏创新链质量进行现状分析与质量指数测算,识别其促进性、抑制性关键因素;构建区域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边际效应模型,筛选出边际效应较高的江苏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并借鉴典型区域创新链的演进模式,提出适合江苏创新链质量跃迁的路径;面向江苏创新链质量跃迁路径,在对当前相关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及量化分析后,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为江苏及其他区域有关部门制定提升区域创新链质量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1.3 研究内容
  本书围绕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及跃迁路径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及跃迁路径相关研究综述。对有关区域创新链内涵和结构,区域创新链质量内涵、形成机制和跃迁路径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理清当前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理论演化进程,为从结构性和过程性视角界定区域创新链质量内涵,构建区域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测算区域创新链质量指数,识别促进性和抑制性关键因素,分析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并设计质量跃迁的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2)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及跃迁路径设计机理分析。首先,从结构性和过程性视角界定区域创新链结构及质量内涵,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构建包含区域创新链创新资源投入质量、创新资源配置质量、产出质量三个维度的区域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借鉴前景理论及协同理论,构建区域创新链质量指数及协同质量指数,进而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扩展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测算区域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识别促进性、抑制性关键因素,分析区域创新链质量的形成机制;最后,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区域创新链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边际效应分析,识别边际效应较高的影响因素,进而设计区域创新链质量的差异化跃迁路径。
  (3)江苏创新链质量现状调研及分析。重点对江苏创新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为后续明确江苏创新链质量内涵及质量指数构建提供现实依据。首先,基于优劣势(strength-weakness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目的 4
1.3 研究内容 5
1.4 研究方法 6
1.5 主要创新之处 7
第2章 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及跃迁路径相关研究综述 9
2.1 创新链内涵及结构相关研究 9
2.2 区域创新链内涵相关研究 10
2.3 区域创新链质量内涵相关研究 12
2.4 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相关研究 15
2.5 区域创新链质量跃迁路径相关研究 16
2.6 文献述评 18
第3章 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及跃迁路径设计机理分析 19
3.1 区域创新链结构及质量内涵界定 19
3.2 区域创新链质量指数构建 24
3.3 区域创新链质量形成的关键因素识别 33
3.4 基于区域创新链质量指数预测及影响因素干预的跃迁路径设计 38
第4章 江苏创新链质量现状调研及分析 43
4.1 江苏创新总体现状 43
4.2 江苏创新链内涵与结构分析 58
4.3 江苏创新链创新资源投入质量现状 60
4.4 江苏创新链创新资源配置质量现状 69
4.5 江苏创新链产出质量现状 76
第5章 江苏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分析 86
5.1 江苏创新链质量形成机制发展历程 86
5.2 江苏创新链质量指数构建 89
5.3 江苏创新链质量形成关键因素分析 97
5.4 质量?环节?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分析 106
第6章 江苏创新链质量跃迁路径设计 111
6.1 江苏创新链质量指数预测及影响因素边际效应分析 111
6.2 典型区域创新链质量跃迁路径对比分析 119
6.3 创新资源驱动路径与创新产出牵引路径设计 124
第7章 江苏创新链质量跃迁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 130
7.1 江苏创新链质量形成相关政策现状调研 130
7.2 政策建议 153
7.3 对策措施 157
参考文献 166
附录 172
附录A 江苏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的调查问卷 172
附录B 江苏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原始数据(2009—2018年) 177
附录C 江苏创新链质量指数测算结果数据(2009—2018年) 180
附录D 江苏创新链质量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数据(2009—2018年) 181
附录E 江苏创新链质量影响因素灰色预测数据(2019—2023年) 182
附录F 江苏创新链质量指数预测数据(2009—2023年) 185
附录G 江苏创新链质量边际效应前5项、前10项以及前15项影响因素干预模拟结果(2019—2023年) 186
附录H 江苏创新链质量跃迁路径仿真结果(2019—2023年) 187
附录I 江苏创新链主要相关政策汇总 189
附录J 创新政策工具分类 1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