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 有机污染及危害
1.1.1 有机污染的现状
1.1.2 有机污染的危害
1.1.3 有机污染的治理技术
1.2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材料
1.2.1 无机吸附材料
1.2.2 无机-有机杂化吸附材料
1.2.3 有机聚合物吸附材料
1.3 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的设计
1.4 本书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2线性聚碳酸酯前驱体PBC、PPC、PHC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分析与表征方法
2.2.3 催化剂LiAcac、NaAcac和KAcac的合成
2.2.4 线性聚碳酸酯PBC、PPC、PHC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对PBC分子量的影响
2.3.2 温度对线性聚碳酸酯合成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线性聚碳酸酯合成的影响
2.3.4 原料摩尔比对PBC分子量的影响
2.3.5 线性聚碳酸酯PPC、PHC的合成及分子量
2.3.6 线性聚碳酸酯的表征与分析
2.3.7 可能的反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1,3,5-苯三羧酸三甲酯的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3.2.2 分析与表征方法
3.2.3 线性聚碳酸酯为前驱体合成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
3.2.4 线性聚碳酸酯低聚物为前驱体合成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
3.2.5 凝胶含量(GF)的测定
3.2.6 溶胀吸附性能研究方法
3.2.7 温度对溶胀吸附性能的影响
3.2.8 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
3.2.9 聚碳酸酯树脂的稳定性
3.2.10 聚碳酸酯树脂对低浓度双酚A的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对聚碳酸酯树脂溶胀度的影响
3.3.2 前驱体PBC的分子量对PBC-BTB溶胀度的影响
3.3.3 凝胶含量的测定
3.3.4 聚碳酸酯树脂的溶胀行为研究
3.3.5 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
3.3.6 聚碳酸酯树脂的稳定性
3.3.7 对低浓度BPA的吸附性能研究
3.3.8 聚碳酸酯树脂的表征与分析
3.3.9 可能的溶胀吸附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基于1,3,5-苯三甲醇的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4.2.2 分析与表征方法
4.2.3 线性聚碳酸酯低聚物为前驱体合成聚碳酸酯树脂
4.2.4 线性聚碳酸酯为前驱体合成聚碳酸酯树脂
4.2.5 溶胀吸附性能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碳酸酯树脂凝胶含量的测定
4.3.2 聚碳酸酯树脂的溶胀行为研究
4.3.3 聚碳酸酯树脂结构对溶胀吸附性能的影响
4.3.4 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
4.3.5 聚碳酸酯树脂的稳定性
4.3.6 对低浓度BPA的吸附性能研究
4.3.7 聚碳酸酯树脂的表征与分析
4.3.8 可能的溶胀吸附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基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5.2.2 分析与表征方法
5.2.3 基于APTES的交联结构聚碳酸酯树脂的合成
5.2.4 溶胀吸附性能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碳酸酯树脂凝胶含量的测定
5.3.2 聚碳酸酯树脂的溶胀行为研究
5.3.3 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
5.3.4 聚碳酸酯树脂的稳定性
5.3.5 对低浓度双酚A的吸附性能研究
5.3.6 聚碳酸酯树脂的表征和分析
5.3.7 可能的溶胀吸附机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基于1,3,5-苯三甲酰氯的交联结构聚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6.2.2 分析与表征方法
6.2.3 脂肪族二元醇与1,3,5-苯三甲酰氯二元聚合
6.2.4 苯三甲酰氯与刚性多羟基化合物的二元聚合
6.2.5 对低浓度双酚A的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对低浓度BPA的吸附性能研究
6.3.2 交联结构聚碳酸酯的表征和分析
6.3.3 可能的吸附机理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