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中国乐器应该如何发展”的世纪追问,要追溯至20 世纪初西洋乐器、管弦乐队通行中国,刘天华等大批音乐家在“国乐改进社”对中西音乐的大讨论。什么样的乐器能够承载中华民族的声音,成为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发展面临的一个标志性命题,也被视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本课题立足于事件本末,力求还原“乐改”关键点,选取本体改革、音响观念、“民族性”标准作为切入点,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乐器在全中国乐改实践中的变迁为主要内容。本项目已有十年研究基础,先期成果曾获我院2012年优秀博士论文,阶段成果作为我院2016年度院级课题已结题,撰写思路上,将紧扣“乐改”背后的一条主线,也是课题核心所在,即新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语境,分为四方面:1.本体,涉及改革、制作、推广普及;2.演奏,涉及性能表现、演奏形式(伴奏、独奏、合奏)、演奏技法、曲目创作和传播;3.组合,涉及乐种、民族管弦乐队、混合乐队等;4.标准化,涉及外观形制的固定、音响标准的实践、乐器制造的产业化、鉴定检验的规范化,以及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社会业余考级和赛事评奖等。以期实现,以小乐器见大世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