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石楠
序二/吴缚龙
前言
第1章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治理问题
1.1 治理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1.2 项目化的乡村投资与国家治理
1.3 乡村公共产品研究
1.4 乡村治理的地域差异
1.5 本书结构与案例
1.5.1 案例地江宁的选择
1.5.2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项目规划的生成与府际关系
2.1 乡村项目与规划的演变
2.1.1 话语响应
2.1.2 机构设置
2.2 项目规划对乡村治理的作用机制
2.2.1 合法化与项目打包
2.2.2 乡村规划的空间协调
2.2.3 基层社会动员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农地改革背景下的基层农业经济治理
3.1 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乡村治理
3.1.1 合作社及其治理
3.1.2 农地制度改革与家庭农场
3.1.3 理想的治理模式
3.2 案例村庄星辉村的概况
3.2.1 星波家庭农场
3.2.2 星根农作物种子专业合作社
3.3 政府项目推动下的基层参与
3.3.1 政府主导的农业项目
3.3.2 农民参与
3.4 不太理想的双层治理
3.4.1 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
3.4.2 利润分配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乡村发展的路径依赖与模式锁定
4.1 案例村庄与分析框架
4.1.1 石塘村概况
4.1.2 分析框架
4.2 石塘村路径依赖的形成
4.3 乡村发展中的认知锁定
4.3.1 被固化的村民认知
4.3.2 被创造的市民需求
4.4 乡村发展中的经济锁定
4.4.1 空间营造的巨大前期投入
4.4.2 府际间项目的巩固与强化
4.5 乡村发展中的治理锁定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村庄的商品化与公共产品供给
5.1 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脉络
5.2 政府无偿供给公共产品
5.2.1 政府强势投入启动乡村建设
5.2.2 社区和市场创业精神的激发
5.2.3 家园感和社区共识的达成
5.3 乡村公共产品可持续供给的难题
5.3.1 政府主导的商品化乡村悖论
5.3.2 私人管理的引入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市场托管型乡村的成效与困境
6.1 政府项目下的集体资产沉淀
6.1.1 村庄搬迁与集体虚置
6.1.2 市场化运营的引入
6.2 苏家运营的“商业模式”
6.2.1 自营业态的触媒式植入
6.2.2 “微”民宿与成本回笼
6.2.3 村庄的总体管控与运营
6.3 市场化运营的成效与困境
6.3.1 平台商业模式精准定位城市消费需求
6.3.2 市场运营环境下村庄公共性的迷失
6.3.3 村社集体虚置背景下建设运营的分离
6.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国企下乡与乡村可持续运营
7.1 国企下乡后的乡村资产收储
7.1.1 国企下乡与市场化平台的构建
7.1.2 资产收储下的乡村快速更新
7.2 集体虚置下的乡村运营管理
7.2.1 资产盘活与自营业态植入
7.2.2 运营转型与市场主体引入
7.2.3 经社分离的运营管理
7.3 可持续视角下的国企下乡悖论
7.3.1 国企下乡的强制通行作用
7.3.2 乡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困局
7.3.3 资源过滤下村社自主性的丧失
7.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面向可持续的中国乡村规划治理
8.1 乡村治理的主体特征与地域模式
8.1.1 中国乡村治理的主体特征及其模式
8.1.2 长三角地区乡村治理的地域特点
8.2 乡村振兴项目驱动下的治理转型及其模式
8.2.1 中国乡村治理的四个构型
8.2.2 治理理论层面的意义
8.2.3 政府项目驱动下的乡村治理
8.3 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可持续运营
8.4 治理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三个面向”
8.4.1 作为诊疗方法的治理
8.4.2 作为国家统治的治理
8.4.3 作为管治话语的治理
8.5 新时代城乡关系中乡村的价值与未来
8.5.1 乡村的农业价值
8.5.2 乡村的腹地价值
8.5.3 乡村的家园价值
8.5.4 从振兴到复兴:基于多元价值的未来乡村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