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香料术语
第一章 香
第一节 香文化
一、人类用香历史
二、中国烹饪文化
三、熏香文化
四、香水文化
五、中国烟文化
六、酒文化
七、茶文化
八、中医药文化
第二节 香的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
一、气味的本质
二、嗅觉的形成
三、阿莫尔气味理论
四、嗅觉的机制
五、香味与香味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六、香味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七、香型与分子结构特征的关系
第二章 天然香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动物香料
一、麝香
二、麝鼠香
三、灵猫香
四、龙涎香
五、海狸香
六、水解鱼浸膏
七、海鲜浸膏
第三节 植物香料
一、精油、净油与浸膏
二、单离香料
三、酊剂
四、油树脂
五、纯露
六、烟熏香料
第四节 微生物发酵产物
第五节 美拉德反应产物
一、美拉德反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二、美拉德反应的应用
第六节 “自然反应”产物
第七节 天然香料“下脚料”的利用
第三章 香料植物学
第一节 香料植物资源
一、香料植物的应用与发展史
二、形成香气成分的植物细胞和组织
第二节 香料植物分类
一、辛香料植物
二、其他香料植物
第三节 植物提取香料
一、精油的提取方法
二、蒸馏法提取精油的主要设备
三、蒸馏法的工艺流程
四、精油原料植物的种植要求和采集标准及精油的储藏
第四节 香料植物的综合利用
第五节 掺假精油的辨别
第四章 合成香料
第一节 萜烯类及其氧化物
一、蒎烯
二、月桂烯
三、苎烯
四、石竹烯
五、长叶烯
六、桉叶油素
第二节 醇类
一、叶醇
二、苯乙醇
三、桂醇
四、香茅醇、玫瑰醇、香叶醇、橙花醇
五、芳樟醇
六、二氢月桂烯醇
七、松油醇
第三节 醚类
一、二苯醚和甲基二苯醚
二、乙位萘甲醚和乙位萘乙醚
三、对甲酚甲醚
四、玫瑰醚
五、龙涎醚和降龙涎醚
第四节 酚类及其衍生物
一、丁香酚和异丁香酚
二、麦芽酚和乙基麦芽酚
三、麝香草酚
第五节 醛类
一、脂肪醛
二、甲位戊基桂醛和甲位己基桂醛
三、羟基香茅醛、铃兰醛、新铃兰醛和兔耳草醛
四、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
五、洋茉莉醛与新洋茉莉醛
六、女贞醛
七、柑青醛
八、苯甲醛
第六节 酮类
一、对甲基苯乙酮
二、紫罗兰酮类
三、覆盆子酮
四、突厥酮类
五、甲基柏木酮和龙涎酮
第七节 缩醛缩酮类
一、苯乙醛二甲缩醛
二、苹果酯
三、风信子素
第八节 酸类
一、草莓酸
二、苯乙酸
第九节 酯类
一、乙酸苄酯
二、乙酸苯乙酯
三、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乙酸橙花酯和乙酸玫瑰酯
四、乙酸芳樟酯
五、乙酸松油酯
六、乙酸异龙脑酯
七、乙酸对叔丁基环己酯
八、乙酸异壬酯
九、水杨酸丁酯和水杨酸戊酯类
十、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十一、苯甲酸苄酯与水杨酸苄酯
十二、苯乙酸苯乙酯
十三、乙酸叶酯
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第十节 内酯类
一、丙位壬内酯
二、丙位十一内酯
三、丁位癸内酯
四、香豆素
第十一节 合成檀香
一、合成檀香803
二、合成檀香208
三、“爪哇檀香”
第十二节 人造麝香
一、葵子麝香、二甲苯麝香和酮麝香
二、佳乐麝香、吐纳麝香和萨利麝香
三、麝香105、十五内酯和麝香T
第十三节 杂环类
一、吲哚
二、2,3,5-三甲基吡嗪
三、异丁基喹啉
第十四节 含氯、含氮、含硫化合物
一、结晶玫瑰
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三、柠檬腈
四、二丁基硫醚
第十五节 “全合成香料”的制造工艺
第十六节 “半合成香料”的制造工艺
一、以香茅油和柠檬桉叶油合成
二、以山苍子油合成
三、以八角茴香油合成
四、以丁香油或丁香罗勒油合成
五、以松节油合成
第十七节 合成香料以及其他工业“下脚料”的利用
第五章 香精配制
第一节 调香理论
一、三值理论
二、混沌调香理论
三、气味关系图理论
四、香气总蒸气压连比例现象
五、香料、香精与香水的“陈化”
六、仿香与创香
第二节 食用香基
一、水果香型
二、坚果香型
三、熟肉香型
四、乳香型
五、辛香型
六、凉香型
七、菜香型
八、花香型
九、其他香型
第三节 配制食用香精
一、甜食香精
二、咸味香精
三、混合香辛料
四、调味品
第四节 酒用香精
第五节 日用香精
第六节 药用香精
第七节 牙膏漱口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