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解新思维(中医学基础)
0.00     定价 ¥ 4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22421715
  • 作      者:
    编者:王承明//沈会|责编:章梦婕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图解新思维·中医学基础》以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审定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依据,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和治则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以“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为特色,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中医护理,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备考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考试与培训的参考用书。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五行的归类
四、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附]咽
三、脾
[附]胰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骨
四、脉
五、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运动
三、气的生成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概念
三、津液的代谢
四、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五别络
三、十二经筋
四、十二皮部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作用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四、体质的构成要素
五、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六、体质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见体质分类(阴阳分类法)及特征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医过
四、药邪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途径
四、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四、生内“五邪”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颈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二阴
七、望舌
八、望排出物
九、望小儿食指络脉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一般问诊
二、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胃病辨证
四、肝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十章 养生、防治和康复
第一节 养生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的基本方法
三、养生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三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三因制宜
第四节 康复
一、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三、常用的康复方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