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问·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8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49144
  • 作      者:
    徐晋如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著名学者龚鹏程作序,毕飞宇、余世存、马未都、严锋、钱文忠诚挚推荐。

2.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对中国文学的主流文体和主要作家作出全新的阐述。指出诗古文辞才是中国文学的正脉,风雅是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

3.别具一格的经典赏析之作:书中对代表中国文脉的名家名作,从风雅、人格、文格等别开生面的角度进行赏析。不止于作品的详细解读,更关注古人的人格和气质,引领读者由文章诗词而进于儒者的精神世界。

4.作者的文字优雅精当,极大限度地贴近中国古典文脉。以情写文,对经典作家有着强烈的同理心,笔端常含激情,文风汪洋恣肆,解析作品深入透彻,直探本心,读来酣畅淋漓。

 

编辑推荐

    中国文脉,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脉,承载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命律动,也串联起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日渐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而与中国传统之文学观渺然河汉。

    本书是一部充满原创性、颠覆性的文学史,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赏心之作。它书写了中国士人高贵心灵的历史,描绘出风雅中国的壮丽画卷。带我们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瞻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文化脉络。


展开
作者简介

徐晋如,当代诗词、当代文言创作的旗帜性人物,著名儒家学者。2016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得主。徐晋如1976年生于江苏盐城,诗古文辞创作垂三十年,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中山大学。有《诗词入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海枯石烂古今情∶唐宋词人十五讲》等著行世。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文课》是一部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依本儒家诗教观,指出诗古文辞才是中国文学的正脉,风雅是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对中国文学的主流文体和主要作家作出全新的阐述。对近代以来仰西方鼻息的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意在恢复风雅传统,重接中国文脉。对读者理解传统中国文学有较高的启发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试图重新建立中国的文脉。调整视域,了解文脉、接上文脉,既是文学,也是人学。

——龚鹏程(著名学者、思想家)

 

我极为赞赏徐晋如所作的一项努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古典文脉,他一直在填词、写旧体诗、作古文。他另类的、不合时宜的创作在他的《国文课》里呈现了价值——《国文课》洋溢着喜人的体悟,有他的灼见,更有他的会心。

——毕飞宇(茅盾文学奖及鲁迅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本书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罕见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圣贤才子的精神气象,借助于晋如优雅精当的文字得到了空前的阐发。读者可藉之以重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更重要的,重新打量世道人心及其完善之路。

——余世存(学者、作家、诗人)

 

晋如让文脉这一条看不见的文学金线变得清晰可见,此书不止是晋如苦心孤诣之作,也是一件大功德。因为正是中国文脉使我们古老的文化一直保持着生机,让我们古老民族圆融而健康地成长。

——马未都(《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文化学者)

 

我未曾见一个同时代人,比徐晋如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执着的追寻、更真挚的热爱、更深切的感悟。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史,而是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国文脉的心路历程。在一个断裂和碎片的时代,徐晋如贯通古今的寻道之旅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共鸣、启示和激励。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晋如是我的北京大学校友。燕园留下了这位才子身着长衫,长啸短吟,嬉笑怒骂的身影。在我心目中,晋如是传奇。他仿佛并不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而是自由洒脱地来往穿梭于中华千年文脉之中,啜饮着古圣贤酿就的甘露。文学对于晋如,不是课题,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生命。晋如直探中华传统文学的本原,进行不受时空所囿的创作,让过去已久的光投射入今世。《国文课》承载了晋如课己课人的苦心孤诣,功德无量,识者珍之。

——钱文忠(《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诗》亡然后《春秋》作

 

   本文一反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观念,认为先秦人更关注《诗经》的政治人伦内涵和教化作用,并引用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详细阐释了《诗经》的重要历史文化意义是“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所无法概括的。

                                                                ——编者按

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形成了两个积非成是的观念:一是认为《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二是认为《诗经》中的《国风》皆出自里巷歌谣,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这两种观念对于正确理解《诗经》,正确理解历代诗人心目中的《诗经》(亦即历史文化意义上的《诗经》)毫无益处。

依照现代文学的观念去观照《诗经》,并不是什么“恢复其本来面目”,因为你并没有站在先秦时人的立场上看《诗经》,又何谈知其“本来面目”呢?先秦人当然会把《诗经》归入文学,但他们所理解的文学,指的是润身饰德的人格修养,《诗经》的政治人伦内涵和教化作用,才是先秦人关注的重点所在。认为《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看似把《诗经》抬得很高,实则是把《诗经》给矮化了,更是与传统中国人对它的理解完全脱节。《诗经》又名《诗三百》,自从孔子以诗授业,它就成为儒家的“经”之一(墨家亦以《诗经》为经),更不要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朝聘、盟会等各种重大政治场合,自天子以至诸侯大夫卿士,莫不需要赋诗明志,《诗经》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外交功用。

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诗经》中的诗,本是“志”的意思。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诗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读诗即可知史。诗心窈窕幽微,诗人善喻,用最形象的文字,揭示历史的本相,故鉴往知来,莫善于诗。在诗人消歇以后,才有编年记载的历史,即所谓《春秋》。《诗经》的历史文化意义,又岂是“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所能概括得了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嬴政用李斯之议焚书坑儒,儒家典籍,多被焚毁。并定下“挟书之律”,禁止民间私藏书。这条禁令,直到汉惠帝时才废除。而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渐渐开始向民间搜求文献,以恢复被秦破坏得不像样子的文化。文,是书之竹帛的典籍,献,是指胸罗掌故的贤者。文帝命晁错向伏胜学习《尚书》,又设《诗经》博士,用的是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景帝时又把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立了博士。到汉武帝时,又增鲁人申培公所传《鲁诗》列入学官。最晚出的是毛苌所传的《毛诗》,西汉时未彰,但经东汉经学家郑玄作笺,反成后世影响最大的《诗经》版本。毛苌所传的《诗》,属于古文经,与汉初的鲁、齐、韩所属的今文经是不同的。

汉初搜求所得的六经旧籍,一种是靠儒生记诵下来,由专人以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是谓“今文经”;一种是从地下或孔壁中发掘,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是谓“古文经”。如鲁恭王坏孔子宅,却从孔府的照壁中发现了《礼记》《孝经》《尚书》《论语》等古本典籍;河间献王时号诸王最贤,发掘出《周官》《礼经》。毛苌所传的是古文经,是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鲁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也就是孔子以后最伟大的儒家荀子,荀子传鲁人毛亨,是为大毛公。大毛公为《诗经》做了三项基础工作:一是以今天的话解释古语,这叫作“诂”;二是解释名物,这叫作“训”;三是指明诗的立意所在,这叫作“传”。毛亨再传赵人毛苌,是为小毛公。毛苌得河间献王支持,于河间之地传授《诗经》。至今河北省河间市有“诗经村”,村中田间老农都能吟诵《诗经》,文脉千秋不绝。清代诗人李绣子,有《行经河间诗经村》诗四首,其中说小毛公“斯人实后起,卓为圣者徒。微言窥获麟,大序重关雎,”又说《毛诗》“及身未能显,后代弥见誉”。对小毛公及《毛诗》的价值,作出不可更移的历史定论。

今天吾人读《诗经》,应当从《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入手。《毛诗正义》题为汉毛亨传(zhuàn),郑玄笺,唐孔颖达疏(shù)。为经书作注,以解说大旨,谓之为传;而笺的本意是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简策有所表识,则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郑玄的笺,是为了表识毛亨之意,故称为笺。而疏则是指疏通原书和旧注(包括传笺)的文意。唐代的成例,疏不能质疑原注家的意见,这叫作“疏不破注”。大毛公的传和郑玄的笺,所得孔门精义独多,故为后世学者所宗。金代诗人元好问尝论李商隐诗,以为诗非不美,但诗意常常隐晦不明,因无人作笺注故也。遂叹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郑玄笺诗,影响深远。 

——选自徐晋如《国文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展开
目录

一  君子之学

二  不学诗,无以言

三  骚人播芳馨

四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五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六  乐府动清声

七  六朝丽体昔风流

八  上下千年文第一

九  唯陈言之务去

十  立天下之节,成一代文章

十一  诗至唐而盛

十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

十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下)

十四  乐府之变调,风骚之流派

十五  唱不尽兴亡梦幻

附录:

中文系何为?

国文自修极简必读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