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方逻辑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0400
  • 作      者:
    [日]末木刚博
  • 译      者:
    孙中原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东方逻辑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印度佛教因明逻辑、中国佛教逻辑、中国传统概念逻辑。全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逻辑进行了研究,通过与西方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进行比较,展示了东方逻辑的独特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末木刚博,日本当代哲学家,致力于东西方逻辑和文化比较研究数十年,成果颇丰。末木在《东方合理思想》(本版更名《东方逻辑趣谈》)等论著中对中国、印度和西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想比较研究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他论东西方文化中对立和融合两种合理性的见解也有其合理意义。


孙中原(193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逻辑史与古代文献。著作《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等80余种,论文4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世界文化史上,曾经产生了三种系统的逻辑学说。这就是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的逻辑学。中、印、希三大逻辑传统,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它们几乎同步肇始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继而在数世纪中兴旺发达。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东西方逻辑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对中、印、希三种逻辑学说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的,比较研究,就成为学者所关注和深入思索的一个课题。 本书即是在此基础上对东方逻辑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印度佛教因明逻辑、中国佛教逻辑、中国传统概念逻辑。全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逻辑进行了研究,通过与西方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进行比较,展示了东方逻辑的独特魅力。


展开
精彩书摘

古代中国的逻辑,由墨家对判断和推理进行了一定的考察,而就其总的趋势来说,则始终是概念的逻辑。对其概念的逻辑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是荀卿。宇野博士认为荀卿的逻辑理论“应该说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集大成”,对此就应该从上述那样意义来理解。即便是荀卿对判断论和推理论也并没有展开。他的逻辑思想在《荀子•正名篇》中有详细的记录。现就其要点简略地考察一下。 (a)所谓思考事物,就是通过名来辨别现实的同异。具有这种作用的名是概念的记号,简而言之,是相当于概念。 (b)名可以分为四种。就是“单名、兼名、共名、别名”这四种。“单名”是像“马”“牛”这样的单一概念。“兼名”是像“白马”这样的复合概念。“共名”是普遍概念。例如概括“马”“牛”等,称之为“动物”时,这就是“共名”。“别名”是“共名”的反对概念,是划分共名而产生的概念。例如划分“动物”的共名作为“马”“牛”等时,这些就是“别名”。因此,共名和别名是相对的。共名与类概念相当,别名与种概念相当。于是各种概念,根据外延关系,被排列成类种的层次。这与墨者的“达名”“类名”“私名”的区别是相同的思维方法。可是对荀子来说,同墨者称为“私名”(固有名词)相当的东西是欠缺的。然而在荀子那里,共名之上有“大共名”,这是同最高类概念,即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相当的东西。如果这样把概念从最普遍的到最特殊的排列起来,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思维的混乱就不会产生。 (c)像这样规定概念的恰当的应用,叫作“正名”。当然,“正名”这个词在《论语•子路篇》里是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包含着道德意义的词。在荀子那里,最终恐怕也有从道德上纠正社会秩序的企图。然而作为其方法,由于是想要整理概念,规定其恰当的使用,所以“正名”可以看作是同定义相当的逻辑方法。这正好与苏格拉底为了实现善,做出概念的严密定义,以订正知识相类似。荀子也同苏格拉底一样,想要通过合理的思考,确定道德。但是,严密的定义除类种概念之外,还需要有种差,而在荀子的“正名”中却缺少这个要素。总而言之,荀子组成了概念的体系,并且达到了借以进行定义的程度。不过其定义的形式是不充分的。这是古代中国的逻辑思想的顶点。荀子用这个“正名”的武器,批判驳斥墨家、名家的主张。关于这些方面的评论不得不完全省略。


展开
目录

序论 东方思想和逻辑
第一章  通向省悟的逻辑:印度的逻辑思想
 第一节  初期佛教的合理精神
 第二节  古因明的逻辑
 第三节  新因明的逻辑
 第四节  印度的辩证法
第二章  中国佛教的逻辑思想
 第一节  对现实的肯定
 第二节  整体论的真理观
 第三节  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章  合理和非合理:中国古代思想的逻辑
 第一节  完全排除不合理
 第二节  合理精神的结晶和矛盾的发现
 第三节  形式逻辑学的终结
 第四节  通向调和的辩证法
 第五节  东方的自然和社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逻辑学的历史
附录二  因明的谬误论
附录三  末木刚博传略
附录四  末木刚博对东西方逻辑和文化的比较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