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研究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2549529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兆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全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当代文艺评论》主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1988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500多万字。著作有《非常日记》《荒原问道》《鸠摩罗什》《文学的扎撒》《精神的高原》等。
  
  张哲玮,甘肃兰州人,博士,西北师范大学讲师。曾在《当代作家评论》《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省市级科研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主要内容不仅在于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更深究了以影视剧、纪录片为主的多种现代艺术手段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传播的影响。现代媒介载体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研究》:
  然而,比纠结中国人是何时开始养蚕这一疑问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如何运用蚕丝制成丝绸。丝绸不仅可以制成华美的衣物被人们所穿戴,更是联结东西方世界的核心组成部分。人们很少会想到,一条小小的蚕,它的生命只有区区28天,在它的一生中所能吐出的丝却有1000米长,为了成就这1000米的丝还要消耗无数的桑叶。这来之不易的神秘物质在科技水平极端发达的今天,仍然需要小小的蚕虫一口一口地将其吐出,而在那个丝绸与黄金等值的年代,联结着长安与当时西方世界道路的,正是依赖于由无数条价值堪比黄金的1000米丝线所织就的丝绸。
  丝绸之路好比整个汉帝国向外输出财富的血管,而长安正是为这条血管输送血液的心脏。张骞出使西域,是长安这座城市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以来所作出的无数政治决策之一。而将丝绸作为货物携带在旅途当中,或许只是在当时汉帝国为了征服匈奴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下,再顺便不过的举手之劳。然而可能张骞自己都未曾想过,这样的无心之举,却真正将当时东西方两个最大国家的心脏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由利益所驱动,甚至利益之于历史,就如同心脏之于人的躯体。无论艺术家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如何赞美,对于其中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过程又如何绞尽脑汁地猜测,它的原始动机也不过是为了汉朝的战略利益而服务。长安,这样一座代表着彼时世界东方最强大政治集团的城市,就这样被利益第一次推到全世界的视野中。
  从长安出发的张骞历经艰险,穿越大漠,又逃脱匈奴的追捕,最终在距离长安12000里的康居之地见到了大月氏的族人。这是华夏人第一次在远离长安的西方留下自己的身影,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长安与西方发生接触。在张骞到达康居的200年前,被人称为泰西之地的希腊城邦之一马其顿王国开始崛起,国王亚历山大四处征战,在“马其顿方阵”的铁蹄踏平波斯之后,亚历山大同样将自己的旗帜插在这一地域。亚历山大死后所留下的帝国很快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时过境迁,200年后,来自东方最富庶之地长安的中国人与亚历山大的后裔相会于此。
  此时的大月氏人已经再次过上顺风顺水的生活,安逸的环境让月氏人已经忘记了复仇,无意与匈奴再起冲突。张骞在这里生活一年多,最终返回长安。张骞一路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对来自长安的决策也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当张骞穿过戈壁滩,越过帕米尔高原后,来到康居之地遇见了第一个西域国家大宛国。在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小国中,张骞见到了一种速度飞快、四蹄坚硬、不知疲倦、汗水更是血红的神奇马匹。张骞不会知道,这种被称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匹品种,体内流淌的正是亚历山大胯下战马的血脉。回到长安后,张骞将这一见闻报告皇帝,皇帝大喜,认为这种优良马匹正是与匈奴对抗的最好武器。因此,1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根据张骞的这一发现,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国,终于得到汗血马。
  虽然后来大宛与汉朝交恶,但此时的大宛是非常愿与汉朝亲善结盟的。正如《汉书·张骞传》记载:“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
  回到长安的张骞受到汉武帝的大力封赏,虽然此行并未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但是也让长安的视野前所未有地拓展开来。中国并不孤独,世界也并不遥远。
  公元前139年的这次出访,是中国人以长安为起点,试图用丝绸联结世界另一头的一次尝试。其间发生的诸如偶遇汗血马之类的奇遇,也不过是围绕这条道路所发生太多故事的冰山一角。很快,张骞将再次从长安出发,在上次行程中断的地方继续自己的旅途。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再次从东方世界的心脏出发,前往西域。这次他要寻找的是比远在康居的大月氏更加遥远的大夏诸国。在出发前,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报告,作出了联合西域诸国,“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决策。张骞此次出访,目的是要将皇帝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而在张骞所率领的多达300人规模的使团所携带的财物中,丝绸仍旧是其中最重要的货物。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踏上了更加遥远的土地。旅途中张骞路过的每一个国家,如康居、大宛、乌孙、月氏,都留下了张骞从长安带去的丝绸。从此,丝绸惊动了整个西域,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惊动整个世界。张骞此次的出访,除了为西域各国送去来自长安的丝绸之外,更令张骞惊奇的发现是在到达目的地乌孙后,见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建筑风格。对于这种建筑风格,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后世的历史学家一致认为,与大宛的战马一样,乌孙的建筑风格也保存着数百年前希腊人到过此地的痕迹。张骞接着派遣副使继续向西,这些副使探索到了更远的安息、身毒等地。在安息,来自长安的使节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在多达两万人的欢迎仪式上,汉使将丝绸作为礼物赠予安息国王。从此以后,安息帝国与汉朝建交,丝绸在两国的通道之中源源不断地被来往的商旅输送。
  公元前36年,经过近百年的汉匈战争,长安方面已经取得极大的战略优势。匈奴帝国此时已经分裂为南北两部,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被其兄长屠吾斯所击败,举族归附汉朝,两国之间互派使节,和平共处。其间汉朝册封绝世美女王嫱为公主,其自愿“从胡俗”嫁给呼韩邪单于,获得“宁胡阏氏”的封号,成就了流传千古的“昭君出塞”的悲壮故事。而以郅支单于屠吾斯为首的北匈奴则举族西迁,来到了当年亚历山大与张骞先后留下足迹的康居之地。
  远离了来自长安的直接威胁,郅支单于开始对康居周边的西域诸国大加奴役,西域各国无不怨声载道。恰逢汉使谷吉护送郅支单于在长安入侍的王子,使节在前往康居匈奴王庭的路上被杀。以此事为导火索,汉朝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抓住战机,发“矫诏”率领由汉朝屯田卒与西域诸国士兵共4万人组成的“多国联军”进兵康居,与郅支单于展开决战,计划借此机会将不听从长安号令的北匈奴一举荡平。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丝路文化传播:当代如何书写传统文明
第二节 开展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缘起
第四节 当下“丝绸之路”纪录片传播特点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开端与影像表达
第一节 以玉石之路为起源
第二节 “凿空”之旅与东西交汇
第三节 传统玉石之路的影像表达
第四节 现实主义之下的玉石之路影像传播途径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上的佛学东渐及其纪录片阐述
第一节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传播缘起
第二节 佛教的本土化传播历程
第三节 当代纪录片视野中的佛学东渐
第四节 佛教“本土化”之后的外来文化影像再传播

第三章 其他主要外来文化的传播与相关影视剧创作路径
第一节 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学说
第二节 所涉及文化下相关影视剧的传播
第三节 史诗改编:一种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文化
第一节 秦汉时期凉州的少数民族
第二节 五凉时期凉州历史概况
第三节 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河西走廊

第五章 近代丝路遗迹重现及其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楼兰遗址重现
第二节 敦煌藏经洞与榆林窟的开启
第三节 从“敦煌学”到《敦煌》: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观

第六章 当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模式构建
第一节 态势分析法下相关片区大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
第二节 相关地区大众传媒的竞争力模型分析
第三节 传播学视域下的丝绸之路文化建设

第七章 历史经验的转向: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第一节 《丝绸之路》:历史经验下的价值重估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关于国家理想的大说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丝绸之路的复兴
第一节 顶层设计对开发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丝路复兴
第三节 中外影视作品中丝绸之路形象的差异化对比
第四节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现在与未来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