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彦夫
淄博市朱彦夫教育基地讲解员 来帅宗
最近很火爆的一部电影《长津湖》想必大家都看过。影片中那残酷的战斗场面、志愿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冰雕连”无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的爷爷朱彦夫就亲身经历了这场战斗。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一天只能吃一个冻土豆充饥。而我的爷爷从来不吃土豆,因为一看到土豆,他就想起那场他不愿意回忆的残酷战争和全连牺牲的51名战友。
在很多人眼中,爷爷是一个传奇,是时代楷模、人民楷模。但在我的眼中,爷爷就是一名永远冲锋的战士。爷爷跟我说,有3次冲锋让他刻骨铭心。
爷爷的第一次冲锋,是英勇作战,用枪杆子战胜敌人!
爷爷14岁参军入伍,16岁火线入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而让他终生难忘的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冬,朝鲜长津湖战场250高地,爷爷所在连队与疯狂进攻的两个营的美军浴血厮杀。最后全连52名官兵一直打到只剩下爷爷一个人。“我在,阵地就在!”爷爷一边怒吼着,一边抱起机枪拼命扫射。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爷爷昏死过去。身负重伤的他被增援部队送到医院,经过47次手术、93天昏迷,他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枪呢?”当他下意识想摸枪时,发现手没了!当他本能地想站起来时,发现腿也没了!“我的手呢?我的腿呢?我这是怎么了,我才17岁啊!”爷爷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从不怕死,而那一刻想到了死。但最终,他选择活下来,爷爷这名火线宣誓的共产党员,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顽强、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爷爷的第二次冲锋,是不惧困难,用锄杆子战胜贫困!
1956年,爷爷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山东老家张家泉村。
1957年,群众选举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了共和国第一代兵支书。村民没有文化,他就拿出家中的积蓄办夜校。没有田,每天清晨爷爷带着司号员第一个来到工地吹响嘹亮的军号,带领大家整山造地。没有水,他带领村民打出了4眼大口井。没有电,他先后79次外出,用了7年时间,行程7万多里,为村里和沿路十几个村庄都通上了电。张家泉村一口气创造了8个第一,成为全乡第一个通电,第一个发展林果,人均收入第一的村……
我曾问过爷爷: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爷爷跟我说:“我16岁入党,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虽然战争让我失去了四肢,但我有心有脑,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在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爷爷艰苦奋斗25年,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先进村!
爷爷的第三次冲锋,是战胜自己,用笔杆子书写人生1 1982年,爷爷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村支书职务,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冲锋——写书。他用残肢抱笔,用视力仅有0.3的右眼,翻烂了4本字典,用坏了500多支笔,历时7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七易其稿,书写了近千斤书稿,终于在1996年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拿到新书的那天,爷爷把自己关进屋里,在书的扉页上,恭恭敬敬地写满了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双膝跪地,颤抖着将书点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告慰和祭奠英灵。
这就是我爷爷的故事,一个冲锋不止的老兵的故事。
如今89岁的爷爷身体是残缺的,但他的精神和信念是完整的。现在爷爷依然每天坚持写字,看报看书看新闻,写累了就晃动自己的残臂来锻炼,看到国家有好的政策就会用笔记下来让我带到张家泉村。爷爷常常教育我:学习上要和最好的比,工作上要和最强的比,生活上要和最差的比。我一直牢记爷爷的话: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如今,我的爸爸回村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我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成为朱彦夫教育基地的一名讲解员。我和爸爸要接过爷爷手中的“枪”,为家乡乡村振兴,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继续冲锋!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