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书/中国传统家文化系列》:
刘邦:手敕太子书
汉高祖刘邦(前256一前195),字季,沛郡丰邑人,汉朝开国皇帝。
本文为刘邦在病重时,对当时年仅16岁的太子刘盈的告诫和嘱托。刘邦首先对自己之前的“读书无用论”进行了反思,勉励刘盈勤奋读书。其次,他对刘盈能请来“商山四皓”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刘盈有能力担当重任。另外,刘邦教导刘盈要尊敬年长的公卿大臣,以得到他们的尽心辅佐。最后,刘邦说出了自己的牵挂和忧虑,嘱咐刘盈要照顾好刘如意母子。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1,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2,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3,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4,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5,然亦足自辞解6。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7,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8,以如意母子相累9。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注释】
[1]禁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洎(ji):等到。践阼(zu6):登基。
[3]元子:嫡长子。刘邦的太子刘盈是吕后所生。
[4]友:结交,与……为友。四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朝末年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因须眉皆白,故称“四皓”。刘邦曾经多次征召,他们认为刘邦轻士善骂,拒不从命。后来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吕后用张良的计谋,派人卑辞厚礼迎请“四皓”,请他们辅佐刘盈。刘邦得知后认为刘盈羽翼已成,强行更立太子会导致政局混乱,就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头。
[5]工:擅长。
[6]自辞解:用言辞解释自己的意思。
[7]萧、曹、张、陈:指汉王朝的四位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张良、陈平。
[8]困:指身陷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
[9]如意母子:指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及其所生的赵隐王刘如意。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曾多次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累:托付,烦劳。
东方朔:诫子书
东方朔(前154一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人,西汉文学家,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为人博学多才、诙谐多智、能言善辩,常在与武帝谈笑时讽谏时事。他的处世哲学是“朝隐”,又称“大隐”,是身在朝堂仍保持心灵自由、人格独立的一种隐逸方式。
东方朔在这封写给儿子的信中指出,明智的人崇尚中庸之道,为人处世能恰到好处、顺乎时势、主动变化,以此告诫子弟居官处世之道。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1。优哉游哉2,与道相从。首阳为拙3,柳惠为工4。饱食安步5,以仕代农6。依隐玩世7,诡时不逢8。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9;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10,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注释】
[1]中:中正、中庸之道。
[2]优哉游哉:形容闲适自如的样子。
[3]首阳:代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相互让国而离开孤竹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建立周朝后,二人认为周武王以暴制暴的方法很可耻,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直至饿死在首阳山上。
[4]柳惠:即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名展获,因出生在柳下邑,谥号为“惠”,故被后世尊称为“柳下惠”。他曾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也被称为“和圣”。工:高明,精明。
[5]安步:缓步慢行。
[6]以仕代农:以做官治事的方式代替隐退耕作,即所谓的“大隐隐于朝”。
[7]依隐玩世:依照隐者的生活态度游戏世间。
[8]诡时不逢:不会遇到险恶的局面。
[9]孤贵者:指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人。
[10]一龙一蛇:忽而像龙般显现,忽而像蛇般蛰伏。形容变化多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刘向:诫子歆书
刘向(约前77一前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代表作有《新序》《说苑》《战国策》等。
刘歆是刘向少子,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在儒学、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歌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少年时代就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得到汉成帝的赏识,被任命为黄门郎。这封家书便是刘向在刘歆出任黄门郎时写的,他告诫儿子身居要职,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只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才能免除祸害。只可惜刘歆没有听进去,他锋芒慑人,最终落得个被迫自杀的结局。
告歆无忽1:若未有异德2,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3:“吊者在门4,贺者在闾5。”言有忧则恐惧敬事6,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日:“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7,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跂蹇之容8,故被鞍之祸9,遁服而亡10,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11,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12。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