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朗籍老红军胡昌治
马一平
红军老干部胡昌治同志,字敬修,出身于昆山蓬阆镇(今蓬朗街道)北街的一个书香世家,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和画家胡石予先生的四子,民国著名教育家胡叔异先生的胞弟。因为胡昌治生日是农历六月三十日(公历为1907年8月8日),恰是把一年一分为二的日期,所以乳名称“分倌”。
书香门第
蓬朗胡家是个大家族,系文定公(宋代著名经学家胡安国)后裔,明代末年由安徽徽州迁居昆山县蓬阆里,世代从事商业,开设典当铺和南货店,富有家产,在北街建有较大第宅。然而,经过清代太平天国兵燹,第宅尽毁,家产也因之殆尽,家道就此中落。
胡昌治父亲胡蕴(1868-1938),字介生,号石予。晚清秀才。17岁起在家乡设塾授徒20余年,成绩斐然,学生中有余天遂等5人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执教于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俗称“草桥中学”,民国后更名“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校”,今苏州市第一中学)20年,又陆续在苏州私立振华女校(今苏州市第十中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兼课,教授国文,学生中英才辈出,叶圣陶、顾颉刚、王伯祥、吴湖帆、江小鹣、蒋吟秋、范烟桥、郑逸梅、顾廷龙等一代硕彦均沐受过他的教泽。其擅诗文,为南社耆宿之一,诗才极敏捷,柳亚子以“八叉七步”(八叉,指温庭筠八叉手成八韵;七步,言曹植七步成诗)来盛赞之;工丹青,画梅50年,素享盛誉,名满江左。毕生勤于耕砚,著述颇丰,有《半兰旧庐文稿》等10多种,被近代国学大师金松岑推崇为“江南三大儒”之一。
母亲曹桂贞(1868-1930),为同镇北街曹万和药铺店主曹祥兴的幼女。胡蕴、曹桂贞夫妇育有四子二女。胡昌治长兄胡昌会,字元健,幼从父亲受教,清末废科举,至上海半景园师范传习所学新学,毕业后回家任小学教师,后任太仓县蓬莱乡小学校长;大姐胡昌明,嫁父亲学生同乡陶公亮(晚清秀才);次兄胡昌学,字希道,太仓县江苏省立第四中学肄业,长期在家管理家务;三兄胡昌才,字叔异,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首届毕业生,获学士学位,后又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是民国著名小学教育家;妹胡昌孝,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小学教师。
学生时代
1914年秋,8岁的胡昌治入蓬阆初等小学校读书。寒暑假父亲放假回家,对胡昌治进行庭训,教读古文,要求严格,每一个字的平上去入四声都要朗读正确,有不对的地方立即纠正,使其受益匪浅,打下作格律诗的扎实基础。父亲又不时出个题目要求作文,一面批改一面指导,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父亲还要求他练书法,每天临写欧阳询楷书字帖一张,父亲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计算数目后给予奖励,以提高其积极性。父亲对胡昌治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严格,经常教育其读圣贤文章就要按圣贤的行动做事。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