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腾呈祥——衢州龙舞(衢州文化丛书)
0.00     定价 ¥ 6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189965
  • 作      者:
    王其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其旗,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馆员,入选衢州市新“115人才工程”,衢州市第四届文化人才“香樟奖”获得者。近年来主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南孔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已在《中国文化报》《浙江档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领域论文、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市级以上课题6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项),执编完成汇编性书籍《流淌着的幸福》,参与整理出版《孔氏南宗史料》。
展开
内容介绍
  有一种舞蹈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形象,有一种舞蹈能体现中华儿女的气质,有一种舞蹈能凝聚华夏子孙的信念。它为全中华儿女共同拥有,只要有中华儿女生活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它就是龙舞。
  有人说,如果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龙舞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代表着腾飞的力量、开拓的勇气、奋进的姿态。是的,龙舞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龙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美的升华。
  一部龙舞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龙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当我们翻开史册,从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龙舞几乎是与中国的龙文化同生共长的,同时又是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迄今为止,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龙舞完全打破了时空限制,其流传之久远、分布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难以相提并论、与之媲美的。
  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据统计全域竟分布有四十多种民间龙舞,堪称“龙的故乡”。当地许多乡镇村落以民间龙舞文化资源为特色,已发展创建成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村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龙游县湖镇镇以民间盛行硬头狮子、滚花龙等传统舞蹈而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开化县苏庄镇被列为“苏庄草龙艺术之乡”等,蓬勃发展的龙舞艺术,逐渐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文化表现形式。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为一个衢州人,如果你不只是听别人口头上所说,而是真正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和认识龙舞,你会从内心深处深刻地体会到,龙舞的历史原来如此源远流长,龙舞的文化原来如此博大精深。
  研究和探寻中华民族的龙舞文化,显然也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就是这具有民族独特形态、气势和神韵的龙舞,这极富活力和华彩的龙舞,这极具文化上认同、精神上鼓舞、情感上密切的有着巨大凝聚作用的龙舞,吸引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它璀璨光彩的世界,企图探究它背后不一样的故事。在对龙舞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作者竭力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民间舞蹈中,选取一些当地具特色的代表性龙舞,重点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对其常用的代表性动作、套路和一些基本的舞龙技巧和方法进行归纳叙述,让更多的人不仅能对龙舞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能通过对相关套路、动作的学习,基本掌握龙舞的一般舞法和规律,从而让龙舞这一中华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让龙舞这一民族的瑰宝得以世世代代的发扬光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历史传续性鲜明
  龙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迟于龙图腾的出现。对于龙舞中呈现的龙的原始形象,历来众说纷纭,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了各种描绘:有说是“龙鳞凤龟”四灵之首,有说是“龙龟象鹤”四寿之头,有说是神兽之冠,还有说是入水能游、上陆能走、腾空能飞的三栖动物等。商代已有关于做“土龙”求雨的记载,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龙记录之一。秦汉时出现了相对较为明确的龙的形象和轮廓,并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据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已有舞龙祈雨的祭祀活动,典仪盛大。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龙舞祭祀中得以体现,即所谓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春秋繁露》中对祭祀的日子、龙舞的颜色、舞龙者的数量也进行了记述,如甲、乙日舞龙,必用青色之龙,用“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丙、丁日舞赤龙,“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舞之”;戌、己日则用“丈夫五人”,舞者穿黄衣而舞黄龙;庚、辛日用“鳏者九人”,即采用丧偶独存的鳏夫,穿白衣而舞白龙;壬、癸日则舞黑龙,必用年迈的老者六人,也是“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
  除民间祭龙求雨外,龙舞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之中。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详细记载了生动的“曼衍之戏”,并描述了多种幻术杂耍的文娱表演。东汉蔡质在《汉仪》中记载:“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作九宾,彻乐,舍利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庭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从鱼变龙,虽出现于汉代百戏之中,但启迪着人们去思考和探究龙的来历可能与鱼、鳄、蛇等动物有某种相连的“血缘”关系,既蕴藏着当时图腾崇拜观念的某种隐秘,又表达出入类欲驾驭自然界的强烈愿望,记载着部落间征战、迁徙、融合的历史轨迹。张衡《西京赋》中的“鱼龙曼衍”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龙舞,却为龙舞的传承与发展赋予了历史的特性。(二)文化表征性浓厚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记载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里,出现在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中,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展示表演中。人们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祈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作为重要角色而频繁出现,成为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具有不可侵犯的威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心中对“龙”的这种特殊情感,始终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吉祥物,龙舞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祈福表意、展示国泰民安的艺术形式。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大力传承传统龙舞艺术,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大力弘扬这种浩然天宇的民族之气。
  (三)艺术观赏性极强
  龙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无论是色彩造型、程式动作,还是艺术表现力,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强大的感染力。龙舞在色彩上多以红色、黄色为主,并配以其他鲜艳色彩,整体给人以绚丽多姿、欢庆喜悦的视觉效果。舞龙者按照相对同定的程式,展示热情而奔放的舞蹈动作,时快时慢,时张时弛,时而翻滚,时而游走,时而冲上云霄,时而跃入池中,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龙舞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提炼,形成较为完善而成熟的艺术程式,如一字长蛇阵、双龙出水、蚂蚁出洞、双音坐莲、八卦太极阵、双箭翻浪、鲤鱼跳龙门等,动作紧凑,编排完美,贴近生活,能够充分衬托出节日的欢庆和热闹,使人民喜闻乐见,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并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在衢州市龙游县广为流传的断头龙,整条龙头、身分开,龙头颈后披一块一两尺宽的红布,龙身以龙肚布相连,舞动时龙身随龙头与龙珠走出各种队形和阵图。龙头与龙珠可单独表演一套又一套颇有技巧性的高难度动作,如翻、跳、盘、游、夹、抢、跨、躺、骑、戏等。龙头与龙珠的表演不受龙身的牵制,当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与龙珠就舞出一个套路,整个龙舞显得轻快敏捷、变化多端。龙头、龙珠和龙节中还可以点燃红烛,当在夜间起舞时,整条龙动作时而奔放,时而收敛,犹如一条火龙在飞舞,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深受百姓喜爱。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龙舞概说
第一节 龙的缘起、记载与考证
第二节 龙舞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龙舞的内涵、特征及风格
第四节 龙舞的种类与地域民族特性

第二章 衢州龙舞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龙舞三衢
第二节 “龙的传人”

第三章 衢州龙舞技艺
第一节 龙舞的动作特征
第二节 舞龙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龙舞的队形
第四节 龙舞的鼓乐
第五节 龙舞的道具
第六节 龙舞的技艺

第四章 衢州龙舞与民俗
第一节 龙舞与民俗的关系
第二节 衢州龙舞民间传说
附录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舞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情况表
附录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舞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情况表
附录三: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舞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情况表
附录四:衢州市民间龙舞流布地域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