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藏历史55讲
0.00     定价 ¥ 17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103472
  • 出 版 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西藏通史》是在“珠峰讲堂·西藏通史”系列讲座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和制度为线索,采取简明易懂和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既生动感人,又引人深思。本书可以成为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生动教材。
展开
内容介绍
《西藏历史55讲》是在对“珠峰讲堂·西藏通史”原稿增补、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
书中利用扎实的资料,充分吸收国内外的前沿成果,采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西藏地方自远古时期至和平解放的历史呈现给大家。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西藏地区人类的来源,藏文史书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卵生说。该传说称:“在太极之初,有一个由五种宝贝形成的卵。后来卵破了,从中产生出一个英雄,这位英雄长有狮子的头,象的鼻子,老虎的爪子。他的脚象刀一样锋利,毛发象剑一样坚硬。头上长着两只犄角,犄角中间栖息着鸟王大鹏。”由此传出了人类。
另一则更有影响的传说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传人的神话。该传说称,在远古时期,有一只猕猴生活在西藏山南泽当一带的山林中。后来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到贡布日山洞中修行。有一天一个女魔前来引诱,并对猕猴说:“我俩结合吧!让你我享受人间快乐!”猕猴一口拒绝。罗刹女威胁地道:“你若不与我结合,日后我会成为妖魔的伴侣,到那时,一天将伤害上万个生灵,一夜将吃掉成千的众生,再生下无数的魔子妖孙,雪域之境将成为魔怪的世界。所以,恳求你发善心,答应我做你的妻子。”猕猴于是产生矛盾心理:我若与她结亲,就得破戒;若不与她结亲,将引发祸害人类的后果。该如何处置呢?据说,犯难的猕猴来到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前,请予引导。结果,观世音菩萨让他与罗刹女成婚。于是他们成为夫妇,不久生下六只小猴。父猴带他们到果林中以野果为生。三年后,当父猴再去探望时,小猴已繁衍为五百只了。林中的果实已被吃尽,众猕猴啼饥号寒,模样十分悲惨。
老猕猴又来到观世音菩萨面前求助。菩萨道:“你的后代由我抚育。”说罢,便从须弥山缝隙中取出青稞、小麦、豌豆、荞麦、大麦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长满不种自生之谷物。众猴得到了充足的食物,吃了谷物之后体毛也逐渐变短,尾巴也逐渐消失,并能够直立行走,相互交流出现了语言,逐渐变成了人类,他们就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先民。
传说毕竟是传说,何况是被佛教史家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传说故事。但是,古代西藏地区先民对人类来源的解读,并且与自身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的叙述,对于后人认识西藏早期历史还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群众喜闻乐见并口耳相传赋予其无穷的魅力。
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结束了认识史上的神话传说时代,为人们科学认识西藏地区早期历史提供了扎实的依据。特别是对认识西藏地区和祖国内地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支持,以便让人们看清楚西藏早期历史的发展线索,以及源和流的关系。 一、卡若遗址中的历史线索 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早期历史,学术界有很多的研究,而考古成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历史研究中,更为古代西藏地区的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为廓清迷雾、还原真相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最早进入西藏进行文物考古调查的是外国人,意大利藏学家G·图齐和俄国人乔治·罗列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20一40年代,图齐在西藏西部和中部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成果丰富,研究深入,被认为是西方西藏考古学的开创者。1925一1928年,俄籍瑞典人乔治·罗列赫在西藏北部调查大石遗迹,对石丘墓进行发掘,并对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镞和墓葬形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西藏地区科学的考古研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7年,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村有一个巨大的考古发现,该古代遗址被定名为卡若遗址。卡若遗址的发现整体上推进了青藏高原早期历史研究,学术界更清晰地认识了西藏地区早期历史研究的部分面貌。有考古学者指出,“昌都卡若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从此奠定了西藏原始社会研究新的起点,揭开了以真实可信的实物资料来重新‘书写’西藏远古历史的新的篇章。”这些成果同样也为我们展现了青藏高原地区和内地密切交流的过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分别经过1978年、1979年、2002年三次发掘,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卡若文化。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昌都卡若》一书,作为“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二十九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P3-5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第1讲 汉藏同源的历史脉络
第2讲 阿里考古新发现
第3讲 从聂赤赞普到囊日论赞
第4讲 吐蕃名主松赞干布
第5讲 文成公藏的历史与传说
第6讲 金城公主
第7讲 茶叶和瓷器传入
第8讲 唐蕃长庆会盟
第9讲 茶马贸易
第10讲 宋末帝赵□萨迦学法
第2编 元朝历史
第11讲 凉州会谈:萨迦班智达的故事
第12讲 社会变革者帝师八思巴的故事
第13讲 文化交融:元朝的藏传佛教
第14讲 从万户长到史学家:蔡巴·贡噶多吉的与成就
第15讲 大司徒绛曲坚赞
第16讲 《汉藏史集》的传说与历史
第3编 明朝历史
第17讲 明代的政治
第18讲 明代的三大法王
第19讲 活佛转世制度的发展
第20讲 明代的经济文化
第21讲 明朝晚期地方政局
第4编 清朝历史
第22讲 册封与管理地方政教首领
第23讲 噶伦主政制度
第24讲 郡王主政制的兴废
第25讲 驻藏大臣制度
第26讲 噶厦
第27讲 摄政制度
第28讲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第29讲 争议中的琦善及其改定章程
第30讲 五世晋京
第31讲 恼木汗活佛与北京
第32讲 六世东行朝觐
第33讲 三世章嘉与乾隆皇帝
第34讲 八世与清中央政府
第35讲 十三世朝清
第36讲 西方人对的早期认识
第37讲 18世纪以来英国人在的“探险考察”
第38讲 英国次入侵与人民的抗英运动
第39讲 英国第二次入侵与人民奋起反抗
第40讲 张荫棠、联豫的清末新政
第5编 民国历史
第41讲 民国政府任命的办事长官
第42讲 1919-1920年甘肃代表团人藏
第43讲 九世被迫出走内地
第44讲 巾帼特使刘曼卿
第45讲 致祭专使黄慕松
第46讲 委员长吴忠信赴藏始末
第47讲 僧俗各界的抗日活动
第48讲 热振活佛:耸立在爱国爱教高僧之林的一座丰碑
第6编 解放
第49讲 从“不可鲁莽,不可操之过急”到军宜早不宜迟”
第50讲 的策略:“一箭三雕”“联印牵英制美”
第51讲 靠政策吃饭靠政策走路
第52讲 为解放而献身的五世格达活佛
第53讲 北京和谈之前鲜为人知的先期接触与预备谈判
第54讲 《十七条协议》的合法性永载史册
第55讲 《十七条协议》“附件”缘何在制定后40年公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