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地区人类的来源,藏文史书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卵生说。该传说称:“在太极之初,有一个由五种宝贝形成的卵。后来卵破了,从中产生出一个英雄,这位英雄长有狮子的头,象的鼻子,老虎的爪子。他的脚象刀一样锋利,毛发象剑一样坚硬。头上长着两只犄角,犄角中间栖息着鸟王大鹏。”由此传出了人类。
另一则更有影响的传说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传人的神话。该传说称,在远古时期,有一只猕猴生活在西藏山南泽当一带的山林中。后来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到贡布日山洞中修行。有一天一个女魔前来引诱,并对猕猴说:“我俩结合吧!让你我享受人间快乐!”猕猴一口拒绝。罗刹女威胁地道:“你若不与我结合,日后我会成为妖魔的伴侣,到那时,一天将伤害上万个生灵,一夜将吃掉成千的众生,再生下无数的魔子妖孙,雪域之境将成为魔怪的世界。所以,恳求你发善心,答应我做你的妻子。”猕猴于是产生矛盾心理:我若与她结亲,就得破戒;若不与她结亲,将引发祸害人类的后果。该如何处置呢?据说,犯难的猕猴来到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前,请予引导。结果,观世音菩萨让他与罗刹女成婚。于是他们成为夫妇,不久生下六只小猴。父猴带他们到果林中以野果为生。三年后,当父猴再去探望时,小猴已繁衍为五百只了。林中的果实已被吃尽,众猕猴啼饥号寒,模样十分悲惨。
老猕猴又来到观世音菩萨面前求助。菩萨道:“你的后代由我抚育。”说罢,便从须弥山缝隙中取出青稞、小麦、豌豆、荞麦、大麦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长满不种自生之谷物。众猴得到了充足的食物,吃了谷物之后体毛也逐渐变短,尾巴也逐渐消失,并能够直立行走,相互交流出现了语言,逐渐变成了人类,他们就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先民。
传说毕竟是传说,何况是被佛教史家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传说故事。但是,古代西藏地区先民对人类来源的解读,并且与自身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的叙述,对于后人认识西藏早期历史还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群众喜闻乐见并口耳相传赋予其无穷的魅力。
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结束了认识史上的神话传说时代,为人们科学认识西藏地区早期历史提供了扎实的依据。特别是对认识西藏地区和祖国内地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支持,以便让人们看清楚西藏早期历史的发展线索,以及源和流的关系。 一、卡若遗址中的历史线索 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早期历史,学术界有很多的研究,而考古成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历史研究中,更为古代西藏地区的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为廓清迷雾、还原真相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最早进入西藏进行文物考古调查的是外国人,意大利藏学家G·图齐和俄国人乔治·罗列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20一40年代,图齐在西藏西部和中部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成果丰富,研究深入,被认为是西方西藏考古学的开创者。1925一1928年,俄籍瑞典人乔治·罗列赫在西藏北部调查大石遗迹,对石丘墓进行发掘,并对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镞和墓葬形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西藏地区科学的考古研究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7年,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村有一个巨大的考古发现,该古代遗址被定名为卡若遗址。卡若遗址的发现整体上推进了青藏高原早期历史研究,学术界更清晰地认识了西藏地区早期历史研究的部分面貌。有考古学者指出,“昌都卡若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从此奠定了西藏原始社会研究新的起点,揭开了以真实可信的实物资料来重新‘书写’西藏远古历史的新的篇章。”这些成果同样也为我们展现了青藏高原地区和内地密切交流的过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分别经过1978年、1979年、2002年三次发掘,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卡若文化。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昌都卡若》一书,作为“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二十九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