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养浩(文宗名臣铸风骨)/济南故事
0.00     定价 ¥ 5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8840459
  • 作      者:
    张熙惟
  • 出 版 社 :
    济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济南故事”系列丛书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整理和诠释济南风景名胜、人文历史。 本套书向世人娓娓道来一个不一样的济南。 本书是其中一册,讲述了云庄主人——张养浩的故事。 翻开它,我们走进历史;合上它,我们可见未来。
展开
内容介绍
未及弱冠便以文章名满天下;入仕不满30年就从小小学官升至朝廷大员,参决军国重事。这份“人生简历”实在是熠熠生辉!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并不是幻想小说的主角,而是一位确确实实在济南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元代名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很多人都是从这一句散曲才开始知道他的。这样一位身负“主角光环”的人,却在知天命之年频频拒官,其中又有什么内情呢? 七聘堂主、云庄主人——张养浩,邀请你来居官为政、饮茶赋诗。
展开
精彩书摘
张养浩,字希孟,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或自称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大寒食,卒于天历二年(1329)。历经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诸朝,生活于元王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这是张养浩17岁游济南千佛山时,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伤今怀古的诗——《过舜祠》。它是张养浩传世著述中的首篇作品。
大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传说中中国三皇五帝时代德高望重的一位圣王,有着尚贤、崇孝、重民、以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其治家之孝与治国之德为后人所敬仰。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出生于“诸冯”(今人考证此地就是今山东诸城市)。舜的母亲生下他以后去世了,父亲瞽叟娶了继室,生了次子象。继母在舜的父亲面前百般挑唆,并想方设法谋害舜。舜却坚守孝道,对父母孝顺、对异母兄妹友爱如故,表现出高尚的品格,被称誉为“孝之始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开创者。济南是大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一片舜曾经耕稼过的土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历山即今济南千佛山。后人在千佛山上为舜立祠,世世以此为纪念。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济水注》中记载:“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后来人们将千佛山上的舜祠,移建到了山下的舜井旁边,香火独盛,历久不衰。而舜祠、舜井坐落的南北向街道从此也被称为“舜井街”。济南更有了“舜城”的雅号。
在《过舜祠》这首诗中,张养浩赞扬了大舜千古不朽的历史功绩,抒发出对“太古淳风”的向往之情。通过“一井尚存”和“空忆旧时山”描述宋元嬗代与战乱后舜祠的荒芜,感慨古今之变。诗中虽无一字谈及“伤今”,但是令 “苍生有感”的“伤今”之意深寓诗中。尤其是推翻了“瞽叟害舜”的传统说法,把瞽叟的所作所为释读为对舜的教育与磨练,表现出较高的创作意境和写作技巧。
积学善文名满乡里
元代学者李士瞻在《滨国张文忠公赞》一文中说,济南“山川孕灵,笃生明贤”。张养浩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政望与文名,是因为深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济南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家庭、学校的培养与教育。张养浩出身于济南历城一个并非“阀阅世家”但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宋元王朝更迭之际,其祖父张山带全家由章丘崖镇(今章丘相公庄)迁至历城县以北、小清河以南的五柳闸(位于今济南柳云社区)定居。因为家庭人口多、开销大,张养浩的父亲张郁从十六七岁起,便协助张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张郁在农忙季节,以农业生产为主,耕种锄割,经理农田;在农闲季节,则兼营商业,从事贩运买卖,经常往来于京师与江淮之间。一家人一起操持家业,家境很快得到改善,于是又陆续购置土地500余亩,成为闻名远近的富裕殷实之户。
张养浩出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第一卦中“大哉乾元”,改国号为“大元”,由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的开平城)迁都燕京(今北京),称之为“大都”。同时,元世祖继续推进统一全国的大业,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办法,实行重视农业的政策,采用“汉法”尊儒崇学等措施,开启“一代之治”新格局。张养浩就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张养浩的父亲张郁在元王朝推行“尊儒崇学”的治国之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历史背景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让子孙走读书之路,并十分重视张养浩的学业。
张养浩自幼在家人辅导下读书习字。后来,他进入私塾学习,更是勤学苦读,异常勤奋。《元史·张养浩传》记载,由于张养浩“读书不辍”,每天从早读到晚,父母虽对他寄托了很大期望,却也担心他过于用功损害身体,因而又限制他的读书时间。于是张养浩白天就独处一室默默地读,到了夜晚则关上房门,点上油灯,偷偷地读。张养浩的祖父对他疼爱有加,却也担心张养浩不分白天黑夜读书的习惯会使身体吃不消,就告诫他读书要循序渐进,张弛有度,不能一刻不停地连续学。因此,到了晚上,祖父就会把张养浩屋里的灯拿走,不允许他掌灯夜读。谁料到张养浩却另外藏了一盏灯,等到祖父、父母就寝后,便拿衣服、床单等把窗户遮起来,继续挑灯夜读。张养浩励志苦读,文采斐然,还获得了“年少而志厉,积学而善文”的良好口碑。P2-5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年少勤学才名显
第二章 大都求仕为政勤
第三章 主政堂邑惠民生
第四章 直言敢谏真诤臣
第五章 主持科举揽人才
第六章 以诚交友相唱和
第七章 诗文徜徉云庄居
第八章 邀朋携友济南游
第九章 七聘不出传美名
第十章 关中赈灾卒任上
第十一章 《为政忠告》历世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