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
0.00     定价 ¥ 9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057270
  • 作      者:
    作者:伍晓明|责编:吴近宇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涉及文学、符号学、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基本主题是哲学、文学、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在我们之间、在我们之外的另一者——的关系。 本书各章所考虑的是不同主体/主题本身如何面对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层面上,是一文学如何面对另一文学(文学之前的比较),一文化如何面对另一文化(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一语言如何面对另一语言(语言范式与思想范式的关系),一思想如何面对另一思想(或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对),人如何面对其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动物。在具体和个别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历史人物如何面对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问者(孔子的问与知),孟子如何为天子舜设想对待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设想舜自己会采取的不同于孟子为他设想的方式,等等。面对另一者就是对之做出应承或负起责任。因此,本书的最终关切是伦理,是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谁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六、隔离与孤独
七、另一者与死亡
八、共同体与个人
九、另一者与边界
十、替罪与牺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比较”
一、存在于文学“之间”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文(与)学”之意义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文学”观念的成形
四、同时性的“审己 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事)后构(造)”与认同之追认
六、文学(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八、不是结论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文化主义”
六、文化“势差”与“被动的文化交流”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二、从方法到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第一范畴”
一、难舍难离的“本体论”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五、从“适一度”到“制度”,再到作为“之间”的度
“问之有”与“有之间”——从外部解构的(不)可能性
一、汉语和法语“之间”的“Entre”
二、“Entre”的存在,“Entre”的之间
三、“间一距”,“认同”
四、假如我们走出“母语”
五、内外解构,解构内外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吾有知乎哉?”——孔子的问与知
一、问之为问
二、知之为知
三、“吾有知乎哉?”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试思孔子如何答问
一、经典作为开放的思想场域
二、“空空如也”——孔子何以知己之不知而犹答?
三、“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一个典型的“两端”
四、“竭”之又竭——假如孔子处在孟子的地位之上
孟子之后,舜当如何?
一、引言:经典作为文本
二、如果天子之父杀人
三、伦理之困与选择之难
四、舜真会按照孟子为他做的选择行动吗?
五、在我为我之“第一他人”受过与我为天下之人尽责之间
六、设想舜欲令皋陶废除死刑?
“定性”作为工夫的哲学内涵与主体性本身作为超越性
一、概念:内在、超越、工夫
二、工夫要转化出什么?
三、牟宗三诠释下的《定性书》
四、如果人只有“感性之心”?
五、简短的结语:回到“恻隐之心”
“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人类和平的可能性
一、格言的问题
二、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君子何患无兄弟
三、《诗经》描绘的兄弟关系的两面:“兄弟急难”与“兄弟阋于墙”
四、中国历史上的兄弟相残:占有与权力
五、兄弟关系何以并不保证相亲相爱相助:“我”作为潜在的谋杀者
六、兄弟作为唤起我之羞恶与辞让之心的他人:放之四海的兄弟关系
第五部分 翻译之翻译
英译“之后”的《中庸》
一、“回译”问题——假设经典已失
二、诚之翻译与翻译之诚
三、“回译”作为可能的文化馈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