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基金会
二、研究型大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
二、有关大学经费来源与基金会的研究
三、有关基金会支持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构想:以基金会资助演进为主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初步结合:社会捐赠与研究型大学的诞生与发展(1900年之前)
第一节 早期社会捐赠支持高等教育的背景
一、承袭欧洲慈善传统
二、美国高等教育慈善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早期社会捐赠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支持
一、社会捐赠初步建立美洲高等教育系统
二、哈佛大学的创建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捐赠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诞生
一、社会捐赠确保早期高等教育生存和延续
二、大学与社会互动:立志成为研究型大学
小结 社会捐赠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初步结合
第二章 紧密关联:基金会资助体系的建立(1901—1920)
第一节 基金会建立资助体系的背景概述
一、宗教慈善转向基金会理性捐赠
二、政教分离下公民社会的形成
三、镀金时代与进步主义运动
四、现代慈善基金会的崇高理想
第二节 “第一代基金会”:磨合中前行的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
一、研究所的人员更迭与伍德沃德的资助创举
二、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与哈佛大学化学系
第三节 基金会资助体系的构建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科学资助”的路线之争
二、卡内基纽约基金会专业资助团队的建立
小结 探索中前行的基金会慈善事业
第三章 渐至佳境:基金会与大学科学知识的增进(1921—1928)
第一节 基金会提升大学办学质量的努力
一、高等教育本扩张后遗症:培养质量下降
二、基金会:试图规范美国高等教育
第二节 “第二代基金会”:专业化大规模资助
一、“研究服务于研究”:罗斯的资助理念
二、“精英化”资助策略:研究型大学与基金会的博弈
三、基于崇高理想还是自身利益:基金会资助社会科学
四、基于前期调查:拉姆尔发起的一流社会科学研究
第三节 基金会资助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一、建立伙伴关系: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全方位、多学科:普通教育委员会与哈佛大学
三、校内第三方科研平台:劳拉·斯佩尔曼基金会与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小结 基金会外力推拉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第四章 积渐所至:基金会资助由量转质与研究型大学发展(1929—1940)
第一节 科南特改革与基金会资助理念的重合
一、研究型大学的“滞胀”瓶颈
二、科南特改革与基金会资助
第二节 “第三代基金会”:自我调整与前沿探索
一、洛克菲勒旗下基金会的“诸侯割据”
二、“以促进知识进步为宗旨”
三、大规模资助的结束与前沿科学资助的开启
四、韦弗的“问题导向”资助思路
第三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哈佛的深度融合
二、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引领地位
小结 基金会的自我调整与大学的新起点
结语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基金会资助发展历程
一、基金会支持研究型大学的现实动因
二、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资助演进
三、基金会阶段性资助缩减与联邦政府资助的确立
第二节 基金会资助:促进研究型大学崛起
一、基金会资助高等教育:私人财富的公共目的
二、资助的优胜劣汰法则:“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内涵式发展”
三、通过资助实现美国大学分层:资源集聚研究型大学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