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藏彝走廊东部边缘的白马藏地没有音乐文字,至今保留着原始多神崇拜的巫乐传统,民间现存的各类傩乐舞、圈舞、古歌、酒歌、传统祭祀仪式等音乐文化遗产古老、原始,表演方式丰富、独特以活态方式被世代传人承传至今。“非遗传承人”是无文字白马古老文化的承载着,也是其古老技艺的亲历者。本著作研究以历史的亲历者传承人为视角鲜活地呈现了白马音乐非遗传承人的生命史、生活史、传承史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项目的技艺、历史、传承谱系、技艺特点、技艺表演口诀、技艺表演过程等方面,汇集了白马音乐传承人口述的珍贵史料,较清晰的透射了无文字白马音乐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原貌。
本书包括引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以及后记共六部分。研究范围涉及了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平武县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位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5位非遗传人文化传承的口述史料。既体现了两省三县白马音乐传承人个体的生命史、传承史,也关注了非代表性文化传人对音乐文化历史的感知和认识,体现了全面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这在白马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本书体现了白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研究,同时又注重了传承人个体的点面结合。将白马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放在白马文化保护的整体视域中进行研究,既注重学科本体,也关注了学科的结合。以口述史研究为中心,结合文化学、人类学、音乐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与资源,提升传承人口述史料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理论厚度。对本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访谈和现有资源的调查、采录,为当下白马音乐文化研究了提供“活态的”研究对象和实证资料,可以弥补白马音乐历史和音乐人类学研究口述史料的不足,为藏彝走廊区域族群历史文化关系研究提供了活态资源,从而,推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和历史民族音乐学的整体研究进程。对白马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规范书写,能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案例,足以唤起当地政府对文化遗产行为人的关注和推动新一代文化传承人对本族文化传承的自觉自省行为,为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实践路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