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昆山史纪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236202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徐氏兄弟“皆以鼎甲致位通显”,文以载道,名噪一时;王韬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明确提出维新变法思想,推行君主立宪政制,振聋发聩。范成大跻身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反映民生疾苦的田园诗含蕴深广,感情真挚;归氏子孙归有光,古文成就足可与“唐宋八大家”比肩;魏良辅改良昆曲,风靡全国,以至于“四方歌曲必宗吴门”之说,成就了昆山“戏曲之乡”的地位。状元、院士交相辉映,名士、俊彦代不乏人,更有布衣之士朱柏庐撰《治家格言》,成为清代以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家训经典。现代昆山人,秉持先人勤劳、善思、创新的传统,锐意进取,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取得丰硕成果,创造新的辉煌。
  只有了解昆山的昨天,才能理解昆山的今天。
  让我们从头说起……
展开
精彩书摘
  《昆山史纪》:
  江南在唐宋时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明清时期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表明该地区的农作物结构不再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蚕桑和棉花的种植比重大为增加,这正反映了明清江南城镇发达的手工业对原料的需求。由于民众不仅以食为天,还要有衣才能御寒保暖,故民众对丝、棉等服饰原料的需求量极大。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相对发达,号称“衣被天下”。尤其是宋末元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和纺织工具,棉布业成为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昆山的不少市镇都出产棉布。
  周庄镇历经明初沈万三之难后,一度衰落,人口剧减,直到明末清初才恢复元气。清代康熙年间,东西栅也店铺林立。周庄镇的手工业以棉纺织业、竹器业、粮食业、水产业为主。今天的周庄镇贞丰街仍然存留了12个手工业作坊。其中,竹器业很有特色,包括竹器家具、竹器渔具和竹器日常用品。作坊店铺集中于镇上的篾竹埭,“比户以此为业,故名篾竹埭”,行销周边各地。竹制器具用途极广,尤其是水乡地区的捕渔业,簖、网、叉、钩等渔具的制作大多用竹,嘉庆《贞丰拟乘》卷上中称:为农者,为渔者,赖竹器供用尤急,然皆出于北栅,而朱天祥兄弟三人,造竹器称为独步,铜里(同里)、角直、陈墓(锦溪)、金泽等镇各处撺贩,驰名久矣。还有从事粮食贸易的牙行,明初沈万三致富途径之一就是贩运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又周庄镇靠近阳澄湖、淀山湖,水产资源丰富,周边农家“以渔为业者多”,鱼虾“四时不绝”,大量集中于镇上出售,“东西二港,俱成列肆”。
  清代周庄镇及四周都是棉作地区,从事植棉、纺纱、织布的农家极多,四乡农家“以棉纱着浆理作经,卷于机轴,复以棉纱为纬,织成布”,织成的棉布直接运到镇上售给布庄,再由布庄转售外地客商,号称“周庄布”。周庄布其实是土布,由木制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品种繁多,如绦布、棋子布、雪里青布等。在近代机器工业传人中国之前,这样的土布就是广大民众日常穿着的原材料。今天,周庄土布制作技艺已成为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周市镇,又称“周墅镇”,位于昆山、常熟、太仓三地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人烟日益稠密,遂成市镇。周市镇的城隍潭村,潭多、荡多、湾多,潭潭相接、荡荡相通、湾湾相连,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今天的周市镇仍然保存着一条老街,以永安桥为中心,沿河南北两岸分布。其中收购麻绦、夏布的店铺有十余家,是周边昆山、太仓、常熟麻绦的主要集贸地之一,夏布则远销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陆家镇,古称“陆家浜”,又称“菉葭浜”,或因三国陆机、陆云曾客居于此而得名。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如乾隆《菉溪志》卷四称“镇中诸水,横者纵者,皆有主名”。在明代正德初年形成陆家浜市,正德《姑苏志》卷十八《乡都》中称:“陆家浜市,去(昆山)县东南十二保木瓜浦,创于宣德初。”之所以成市,在于商业兴盛,“客商货物咸自他郡而来”,汇集周边货物,店铺林立,客商荟萃,号称“昆东首镇”。据乾隆《菉溪志》和康熙《淞南志》记载,云集陆家浜市的客商,前来购买的商品主要是棉布。这种产自陆家浜市的棉布甚至有专门的俗称——“浜布”。当时的陆家浜市也以“地窄人稠”著称,由于四周皆良田,镇区难以向外拓展,“故俗号‘寸金地’”。
  自两宋开始,江南地区就成为全国财富渊薮之地。在苏州、杭州、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周边,拱绕着数量众多、星罗棋布的工商业市镇。市镇介于县城、府城和农村之间,既富有水乡生活气息,又以专业的手工业生产为主,其产品通行全国各地。很显然,自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的富裕和繁荣,所凭借的正是包括昆山市镇在内的无数个工商业市镇,正是市镇经济共同撑起了江南的富庶形象。
  1949年以后,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限制,江南地区市镇的商品经济功能大为萎缩。到20世纪80年代,昆山各市镇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20世纪末乡镇小型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古老市镇的复苏和繁荣。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江南地区人口密集,大量人口集中于中心城市,但仅靠大城市来吸纳人口是不够的。而且,城市过大会给生态环境、资源供应等方面带来更多问题和压力,因此市镇应该成为江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石。
  一般而言,在市镇的行政管理方面,市镇由州、县统辖,例不设官,但由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或地处要冲,明清两朝就在一些人口众庶、财富麇集的工商业大镇设立一些行政机构,以加强管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始有斯民
第二章 赵陵古国
第三章 鹿城春秋
第四章 市镇林立
第五章 丝路扬帆
第六章 吾土吾风
第七章 玉出昆冈
第八章 玉山雅集
第九章 雅韵渊源
第十章 元音绝续
第十一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十二章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第十三章 震川文章
第十四章 布衣风骨
第十五章 丹青巨子
第十六章 匠心雅趣
第十七章 娄江新潮
第十八章 近代先声
第十九章 红旗飘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