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晓明文集:德里达的底线(2023版)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58105
  • 作      者:
    陈晓明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n 陈晓明老师最看重的代表著作,北京大学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n 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在解构理论研究领域久负盛名;

n 全面论述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对中国青年一代学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四十年,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一直是国内文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评价和研究它的论著堪称车载斗量。在文学研究领域,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德里达的阐释史,以及研究德里达的历史语境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和解构德里达的历史。陈晓明作为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在国内的解构理论研究领域久负盛名。该书联系德里达的写作背景,具体细致地解读了德里达的很多重要论著,对其中的要义进行了详尽的阐发说明,是国内德里达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德里达的底线》出版于 2009 年,那一年同时还有《中国当代文学主 潮》出版,两本书各自都有 60 万字。那一年我 50 岁,自己很看重这两本 书,算是年过半百时的代表作,至今还是这样看。《德里达的底线》虽然没 有做任何宣传和出版推广,短时间内第一版就售罄,一直想修订再版,无 奈没有时间坐下来重读德里达。考虑到篇幅已经有 60 万字,再增加篇幅对 于出版是个压力。想想也只有放下。此次收入文集除了纠正几个错别字,没有再做修改。虽然遗憾,但也是无奈之举。

本书出版后都只是朋友们私下交流,我从未组织过关于我的书的任何 评论,这本书也一样。倒是《文艺研究》出面请南京大学肖锦龙教授写有 书评,书评出来我才知道。想来一是可能是时任主编方宁先生重视拙著; 二是时任副主编陈剑澜先生一直喜好德里达,他对我一直鼓励有加。是故 请专家来写书评。《文艺研究》的书评主要是对比较重要的学术著作进行学 术分析评价,有问题和错误直言不讳。肖锦龙先生的书评很认真,他在德 里达研究方面用功多年,学问功力深厚,他在积极评价拙著的同时,也提出了很有学术深度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书评或这样的文学批评是我所尊 重并信服的。可惜此番修订没有时间按照肖锦龙教授的批评建议进行深入 修改,但我知道拙著还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书的体例构架虽然在来北大工作前就基本搭建好,但我到北大开设 “德里达导读”(当时的课名可能是“解构主义理论导读”)课程时才真正形成,记忆中开了两三轮。我与学生选择德里达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或其中的 篇章细读分析,让学生读明白德里达的那些基本思想、概念、方法和价值 立场。这门课显然比较需要用心费力,我在北大中文系有几门课都属于理 论课,除了德里达外,“现代性理论导读”和“中外文学批评方法”都需要 学生参与讨论,要自己做功课。不过,那些年这几门课都要限制人数(因为是讨论课),最后抽签确定选中课的同学,彼时想读理论的同学还是不在少数。

德里达晚期的思想更为深邃平和,他谈论的主题包括友爱、信仰、礼 物、好客、馈赠、死亡等等,无不带有德里达独特的深度和个性化的魅力。 德里达的好友,拉库— 拉巴特说,保罗·策兰发明了诗,德里达发明了散 文。拉库— 拉巴特这里说的是“发明”,不是“发现”。可见拉库— 拉巴特 是在独创性和唯一性的意义上来说德里达的写作的,他的思想,他的言说,他的文体,他用文字构成的文本。他总是把你牵引到思想异域,完全神奇 陌生的国度,总有来自外星系的几缕光不时透进来。本来确实应该把这些 思想、主题和言说概括起来,或解读或分析或阐释,那一定是极有意思当 然也是极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想来自己对德里达晚近的著作已经无力 深究。回想当年写作德里达这本书时,就耗尽了我的体能和精神。那时自己正当盛年,但上有老下有小。儿子那时正处于极端叛逆期,中考、高考,足以让我身心交瘁。母亲那时也时常病重病危,每接到妹妹的电话,我就 要买上飞机票,飞往武夷山。那时每日只有一趟航班,飞机正常应该晚上 九十点到达,但晚点是经常的事情。下了飞机还要坐上汽车两三个小时才 能到达我的家乡光泽县城。夜里在山路上颠簸,一路接听妹妹的电话,心里万分焦急。有几年每年都有几次这样的情况发生。母亲最后活到 82 岁高 寿才仙逝,以她那样的身体状况,她无疑是有着惊人的毅力。尽管很遗憾,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全靠我姐姐和妹妹,最后母亲能活过 80 岁,我还是很欣慰的。就是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同时在写着《德里达的底线》,这仿佛是另一个国度里的事情。在这个国度里,我同样要历经艰辛困苦,要弄 懂德里达一篇文章,一段话,甚至一句话,经常要花费半天的时间,要对 读很多资料,反复琢磨上下文。那时自己还保持着一种工作能力,就是在 任何时候都可以坐在电脑前进入写作,进入思想的复杂维度里,可以迅速抛却烦恼和羁绊。坐在电脑前写作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对我来说就是最大 的快乐。但是,现在要我回到德里达,却是心有余力不足。盛年不再,要 攀爬理论的高峰已经没有那样的心气了,诚如我在初版序言里说的,只能期待更年轻一代的学者去做。

本书出版后于 2011 年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或许是该书出版后最早获得的一项肯定,我很看重这项肯定。北大的优秀成果奖应该是最客观的奖项,没有人去活动、打电话、拜票之类。各个学科,各院系报上来的有近 200 种著作,都是各院系评选出来再 到学校层面,应该说是北大成果中优中选优。那年《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得北京市优秀成果奖,去领奖的路上,社科部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德里达的底线》在北大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得票居第一。因为这是事后,已经 过去一段时间告诉我,也不算违例,这让我很受安慰。《德里达的底线》是我最看重的一部书,学术分量我自己不敢妄评,但我自己知道其难度和困苦,凝聚我的辛劳最多。能在北大获得不同专业背景的评委先生的肯定, 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感激评委先生的同时,我也有一种欣慰之感。

这本书绝没有“好评如潮”之类 —正如我对其他书一样,我从来不 组织什么书评之类,连我的学生我都从未请他们写我的书评,都只是朋友 们私下的鼓励。除了肖锦龙先生的书评外,倒是夏可君先生读后写有书评, 对我有诸多鼓励。另外有些朋友表示读后的嘉许,王德威先生读后就有发 来邮件,开始我以为是朋友间的客套或鼓励,后来又有两三次当面表示诸 多肯定和鼓励。德威先生说:“中国人能把德里达写到这地步……”云云,我理解他还是真的很肯定这本书。德威先生早年翻译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福柯和德里达的影响。他身边的同事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先生就对德里达崇敬有加,曾自诩“解构的历史主义 者”。我与鲁枢元先生有次在一个评审会上相遇,枢元先生也特地和我谈 起他读到《德里达的底线》颇有受益。枢元先生当是师长辈,非常客气地 拉我到他的房间谈起拙著。后来他送我《陶渊明的幽灵》,非常用心写的一本功力深厚的著作。令我特别惊异和感动的还有范曾先生,他以 80 多岁高龄还阅读《德里达的底线》,一页一页读,还写有许多眉批,请他的弟 子拍照来与我交流。我知道范先生认真阅读过黑格尔的多部著作,下过一番功夫。作为晚辈的我,当然是敬佩范先生的求知精神,他愿意在拙著上 花时间,也表明他对后现代知识的渴求了解的心愿 —他一直在批评后现代,但他想更进一步了解后现代的诸多理论,对我也是极大的激励和嘉许。还有一些朋友、学生,乃至前辈师长读这本书都和我有颇多交流,我也深 受感动,也算一本用心费力的书没有白写,还是有人读,对他人有所助益, 我以为这是对拙著的真正的肯定,这也算是一种最为真实的慰藉。

回首往昔,自己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事情,但在那样困难的时间里写 完《德里达的底线》,总算有一点聊以自慰的资本。年轻时敢于挑战难度,永不言败,总想一步步前进。二十年前,我在桌旁的墙上写了里尔克的一句话:“去珍惜重大的任务,并努力学会与重大事物交往。”写作这本书,也算是一项命定的“重大的任务”吧?于是,也可以心安理得看待自己的盛年岁月。

是以为序。

 

陈晓明

2020 年 12 月 4 日

 


展开
目录

目录:

 

导  言·后现代的开启与解构的未来面向

005 后现代的开启者

012 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

022 德里达的思想阶段转变,历史性与肯定性问题

032 解构与后现代的信念问题

 

第一章·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003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萨特的时代

012 结构主义的时代

019 结构主义的统治与对抗的开始

027 对福柯的“我思”的批判

043 解结构的无底游戏

 

第二章·解现象:主体意向与历史性问题

064 现象学的根基

071 “生成与结构”的历时性解构转换

080 先验逻各斯的历史性质疑

099 意向性还原的非历史性

109 声音、书写和补充

 

第三章·解—文字与存在:清淤与清除起源根基

117 文字与言语的对抗

125 写下的存在和被写的存在

134 普通语言学中的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的合谋

151 对卢梭和列维— 斯特劳斯的文字观念的解构

162 关于卢梭的替补的批判

 

第四章·解构的关键词:延异的无限运动

173 延异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182 延异的其他思想渊源

188 符号的延异与索绪尔语言学

195 延异的基本含义

201 延异的历史性问题

204 关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

 

第五章·解构的策略:文学对抗哲学 

214 解构的修辞学或柏拉图的药

232 颠倒与嫁接:文学对哲学的改写

239 起源的缺乏:不在之在

249 延异的历史性:补充与替换

258 文学对抗哲学的另一种态度

 

第六章·解文学性:奇怪的建制与劫持

268 文学性与“奇怪的建制”

276 文学类型、法律与女人

283 在法律面前、署名的语境

291 被劫持的文学性

 

第七章·解构的伦理面向:他者、宽恕与责任

308 关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

313 解构暴力与形而上学

324 人的终结与人的伦理学

334 宽恕的无条件性与不可能性

346 关于动物、死刑与死亡的馈赠

 

 

第八章·法律、暴力、正义与绝境

373 关于正义的权利,从法律到正义

391 本雅明:暴力、革命与救赎

408 绝境:解构的向死而生

 

第九章·友爱政治学与他者的人道

422 “也许”与他者的伦理学

436 友爱与幻影朋友之回归

451 友爱的现实情境:绝对敌意与人道

457 民主正义与他者的人道

 

第十章·马克思的异质性精神与弥赛亚性 

471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语境

481 幽灵化:为什么是幽灵?

495 驱魔道,历史无法终结

503 以解构的名义继承,以及幽灵学的悖论

511 面向未来的弥赛亚的肯定性

523 参考文献

541 附录:初版自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