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北地区唐代农牧业地理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3346102
  • 作      者:
    作者:张开|责编:刘强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西北地区唐代的农牧业为研究对象,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广泛搜集资料,运用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西北地区唐代的人口、土地垦殖、农作物结构、畜牧业、农牧关系、社会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书稿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扩大到自然环境均相近的西北地区,进一步研究唐代西北地区农牧结构变化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能填补西北地区唐代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唐代西北地区农牧业的特点与规律,也能与唐代其他地区的农业进行横向比较,丰富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内容。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说明
三、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
第一节 气候冷暖干湿状况复原
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其参考意义
二、文献记录中的冷暖干湿状况
第二节 前代农业基础的传承
一、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进程
二、魏晋至隋代农牧形势变化及其特点
三、秦汉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摆动的几点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人口规模及其特点
第一节 版籍所载的户口考订
一、贞观年间户口数据
二、唐代中后期户口数据
第二节 土地承载力视角下的常住人口推测
一、长期驻军数量
二、其他人口数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垦殖的规模
第一节 农耕业的制度保障及屯垦必要性的阶段变化
一、制度保障——均田制是否施行的争议、军事屯垦制度的奉行
二、屯垦必要性的转变——以军屯为例
第二节 军事屯垦的规模及成效
一、屯田数量的直接换算
二、基于军队数量的屯田成效的间接验证
第三节 民间垦殖规模估算
一、垦殖面积的重建模式及方法流程
二、垦殖面积重建的指标选择
三、西北地区天宝年间民间垦殖面积的估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垦殖的区域差异及时空特征
第一节 渭水流域垦殖区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关内道黄河沿线垦殖区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二、屯垦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河湟垦殖区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第四节 河西走廊垦殖区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第五节 西域垦殖区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第六节 土地垦殖的时空特征
一、军事屯垦的整体特征
二、民间垦殖的时空特征——以关内道地区为中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牧生产结构与农牧关系发展过程
第一节 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一、粟类作物及其分布
二、麦类作物及其分布
三、“杂种”类作物及其分布
第二节 畜牧业的分类与规模
一、畜牧业在唐代西北地区的地位
二、唐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分类
三、主要牲畜品种及其生产规模
第三节 农牧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放养畜牧业与特定粮食作物
二、“刍藁”所见的税草问题
三、税草、作物结构与放养畜牧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牧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交汇
第一节 农牧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及其可能性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农牧格局的限制
二、温湿组合与作物组合的可能性关联
第二节 农牧过渡地带上的“缓冲族群”及其农业角色
一、“缓冲族群”的界定
二、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缓冲族群”的存在及其变化
三、唐代西北地区的“缓冲族群”与区域农牧业发展
第三节 政策与地区农牧发展
一、人口政策及归附游牧族群的安置
二、唐朝对河西陇右“失陷之地”的态度及后续经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