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认知无线电的兴起与核心技术
1.2.1 认知无线电的兴起
1.2.2 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技术
1.3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标准化与应用
1.3.1 标准化进程
1.3.2 主要应用场景
1.4 频谱感知技术的理论基础
1.4.1 频谱感知系统模型
1.4.2 盲频谱感知技术
1.4.3 特征频谱感知技术
2 噪声功率不确定时能量检测器的性能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3 噪声功率不确定时能量检测器的判决规则
2.3.1 未知确定性信号
2.3.2 随机高斯信号
2.4 仿真结果
2.4.1 判决门限
2.4.2 SNR和ENR的影响
2.4.3 噪声功率不确定时的感知性能
2.4.4 与噪声功率过估计方法的性能比较
2.4.5 高斯混合噪声中的感知性能
2.5 结论
3 基于空间与时间分集的多天线频谱感知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主用户信号
3.2.2 主用户与次用户间的信道
3.2.3 多天线频谱感知问题
3.3 基于空间与时间分集的多天线频谱感知方案
3.3.1 基于空间分集的感知方案
3.3.2 基于空间与时间分集的感知方案
3.3.3 频谱感知的实现
3.4 性能分析
3.4.1 基于空间分集的感知方案
3.4.2 基于空时分集的感知方案
3.4.3 基于挠度的性能分析
3.4.4 计算复杂度
3.5 仿真结果
3.5.1 感知门限
3.5.2 AWGN信道中的感知性能
3.5.3 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感知性能
3.6 结论
4 针对DVB-T信号的导频辅助检测器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针对DVB-T信号的导频辅助检测器
4.3.1 导频辅助检测器
4.3.2 在处理单元增强导频分量
4.3.3 合并增强的导频分量进行判决
4.4 性能分析
4.4.1 处理单元中增强的导频分量
4.4.2 不同合并方案的检测性能
4.4.3 三种合并方案各自的感知时间
4.4.4 计算复杂度
4.5 仿真结果
4.6 结论
5 感知极微弱ODDM信号的似然比检测器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似然比检测器
5.3.1 近似最优的LRT检测器
5.3.2 缓存辅助的LRT检测器
5.4 性能分析
5.4.1 NOLRT检测器的性能
5.4.2 BALRT检测器的性能
5.4.3 噪声不确定性的影响
5.4.4 计算复杂度
5.5 仿真结果
5.5.1 理论验证与性能比较
5.5.2 主用户状态稳定性与信号强度的影响
5.5.3 准静态多径传播的影响
5.5.4 噪声不确定性的影响
5.6 结论
6 针对时延与吞吐量的持续频谱感知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
6.2.1 主用户信号模型
6.2.2 次用户信号模型
6.3 针对时延的持续频谱感知方案
6.3.1 次用户频谱感知
6.3.2 次用户数据传输
6.3.3 可获得的次用户吞吐量
6.3.4 次用户传输时延
6.4 针对吞吐量的持续频谱感知方案
6.4.1 次用户频谱感知
6.4.2 次用户数据传输
6.4.3 次用户可获得的吞吐量
6.4.4 次用户传输时延
6.5 仿真结果
6.5.1 针对时延的持续频谱感知
6.5.2 针对吞吐量的持续频谱感知
6.6 结论
7 针对AF中继辅助主用户传输的联合感知与传输
7.1 引言
7.2 系统模型
7.3 联合感知与数据传输
7.4 性能分析
7.4.1 频谱感知的性能
7.4.2 次用户可获得的吞吐量
7.4.3 平均传输延迟
7.5 仿真结果
7.5.1 第二阶段的频谱感知性能
7.5.2 次用户归一化的平均吞吐量
7.5.3 平均传输延迟
7.6 结论
8 感知判决驱动的时间自适应联合感知与传输
8.1 引言
8.2 系统模型
8.3 判决驱动的感知时间自适应
8.3.1 感知判决过程
8.3.2 感知时间调整
8.3.3 频谱机会接入
8.4 性能分析
8.4.1 频谱感知性能
8.4.2 次用户频谱利用率
8.4.3 次用户可获得的吞吐量
8.4.4 理论性能界限
8.4.5 能量效率
8.5 仿真结果
8.5.1 感知性能
8.5.2 频谱利用率
8.5.3 归一化吞吐量
8.5.4 能量效率
8.6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