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博士后科研工作发展探索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563586
  • 作      者:
    作者:王云鹏|责编:刘春棠
  • 出 版 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调研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实际,在借鉴国外博士后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博士后工作发展的建设之路,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因此,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本书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国内外博士后发展现状分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研究、创新博士后培养途径、博士后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博士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博士后制度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外博士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美国博士后制度概况
二、加拿大博士后制度概况
三、德国博士后制度概况
四、日本博士后制度概况
五、法国博士后制度概况
六、澳大利亚博士后制度概况
第二节 我国博士后制度发展现状
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诞生
二、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三、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的深远意义
第三节 中外博士后制度建设对比分析
一、中外博士后制度的共性研究
二、中外博士后制度的差异性研究
三、中外博士后制度的国际化发展程度
第二章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研究
第一节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发展概况
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发展历程
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发展特点研究
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典型案例研究
一、浙江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清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五、武汉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第三节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模式研究
一、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
二、积极鼓励创新,同时容忍失败
三、提高研究水平,注重成果有效转化
四、构建激励机制,实施特色化考核
五、简化程序,搭建交流平台
第三章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研究
第一节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模式研究
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概述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
三、企事业单独培养模式研究
第二节 文博系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特点
一、文博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概况
二、文博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规模分析
三、文博单位工作站学术成果对比分析
第三节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未来建设方向
一、创新博士后培养模式,促进与文博单位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博士后评价和考核,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扩大单位朋友圈
四、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四章 创新博士后培养途径
第一节 “师资”博士后制度创新研究
一、“师资”博士后制度发展概况
二、“师资”博士后制度发展中呈现出来的问题
三、“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节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博士后培养模式研究
一、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三、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树立世界眼光
第三节 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博士后培养模式研究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特点
二、博士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博士后管理制度
第五章 博士后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第一节 博士后评估运行机制探析
一、博士后评估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评估工作的具体流程
三、评估工作的发展与不足
第二节 博士后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
一、当前博士后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研究
二、改进后的设站单位评估指标体系
三、博士后研究人员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基于建模分析法的博士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博士后评估
二、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博士后评估
三、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博士后评估
四、基于理想解法的博士后评估
第六章 博士后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 博士后制度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博士后制度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博士后生源不足,博士后站点存在“空巢”现象
三、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占比相对偏低
四、博士后群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第二节 博士后制度发展的战略思考与优化路径
一、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多措并举提高培养质量
二、不断加大博士后投入,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
三、扩大博士后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大量国外高端人才
四、提高博士后科研成效,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第三节 博士后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继续扩大招收规模,未来博士后经历视为常态
二、不断坚持学科交叉,促进博士后多元化发展
三、努力提升博士后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
四、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制度,推进博士后快速发展
五、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