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研究背景
1.2 关于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基本判断
1.3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
第2章 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理论
2.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政府或有债务风险
2.1.1 人口结构老龄化
2.1.2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错配
2.1.3 政府担保与金融救助
2.2 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理论渊源
2.2.1 财政风险理论
2.2.2 政府债务理论
2.2.3 主权债务违约风险
2.2.4 政府或有债务理论
2.3 从欧债治理措施看政府或有债务风险化解
第3章 政府或有债务风险传导机制
3.1 政府与居民两部门模型
3.1.1 模型假定
3.1.2 构建世代交叠分析框架
3.1.3 代表性行为人的社会净贡献
3.1.4 基于财政缺口的负债模型
3.1.5 基于预期违约概率的债务风险模型
3.2 政府、企业与银行三部门模型
3.2.1 模型设定与基本假设
3.2.2 “政、企、银”的收益目标
3.2.3 政府部门与银行部门风险恶性循环
第4章 福利支出、老龄化与政府债务风险实证研究
4.1 或有负债视角下债务危机的现实背景
4.1.1 福利制度错配与人口结构变迁
4.1.2 难以逾越的高龄化
4.2 基于“政府-居民”模型的实证分析
4.2.1 福利制度错配与人口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4.2.2 引入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4.2.3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4.3 研究结论与小结
第5章 隐性担保、银行救助与政府债务风险实证研究
5.1 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主权债务风险
5.1.1 债务风险在银行和政府间形成闭环
5.1.2 银行危机历久弥新
5.1.3 银行救助的代价
5.2 基于“政府-企业-银行”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新增政府债务规模与风险
5.2.2 政府与银行之间的风险闭环
5.3 研究结论与小结
第6章 我国政府或有债务风险
6.1 我国政府或有债务问题的特殊性
6.2 我国监管口径下地方隐性债务的确定性
6.3 我国地方隐性债务的形成机制
6.3.1 经济分权是形成我国地方隐性债务的制度背景
6.3.2 国企功能和国企信仰是我国地方隐性债务形成机制的关键变量
第7章 疫情背景下我国地方隐性债务展望
7.1 疫情冲击下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形势严峻
7.1.1 地方经济逐步恢复,部分地区出现分化
7.1.2 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且中央低于地方
7.1.3 公共财政支出降幅低于财政收入
7.1.4 显性债券余额持续增加
7.2 隐性债务化解与专项债券项目融资结构新变化
7.2.1 基建投资增速与专项债券资金的发行和使用进度不相匹配
7.2.2 化解隐性债务或是专项债券基建项目融资结构变化的重要诱因
7.2.3 基本结论和风险提示
7.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展望
7.3.1 我国地方隐性债务可控性增强
7.3.2 构建政府或有债务管理制度和机制
第8章 政府或有债务理论观点综述
8.1 国内外研究简述
8.2 关于或有债务的研究基础
8.2.1 宏观层面的或有债务与隐性债务
8.2.2 或有债务视角下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讨论
8.3 关于主权债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8.3.1 关于债务一经济的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
8.3.2 主权债务违约风险研究
8.4 关于我国地方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8.4.1 地方隐性债务来源研究
8.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判断
8.4.3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展开